潘家铮:春梦秋云六十载,一生与江河对话
在湖北宜昌,浩浩汤汤的江水之上矗立着一座铭刻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历史丰碑――三峡工程。就在2020年11月,截断巫山云雨的“国之重器”三峡工程终于全面建设完工,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在这座举世瞩目的世界一流工程背后,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曾写下这样的诗篇:“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三峡大坝之中,让我的灵魂在晨曦暮霭之中,听那水轮发电机的歌唱,迎接那万吨船队的来往,直到千秋万载。”
1927年10月19日,一个男婴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呱呱坠地。谁也不曾想到,他会是日后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奠基人,以开发水电、实现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为平生夙愿,用一甲子时间,专著于一件事――建大坝、兴水利,将一个个世纪神话变为一项项超级工程,创造出多个“中国第一”。他就是浙江大学校友、“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水利水电工程泰斗”“江河之子”,两院院士潘家铮。
潘家铮(1927年10月19日-2012年7月13日),浙江绍兴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历任水利电力部总工程师、能源部水电总工程师,国家电力公司顾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主任。2012年,荣膺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他还是中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曾获得过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多个全国性奖项。
“我与水电事业是‘先结婚后恋爱’”
潘家铮自出生起,便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这个被父亲称作“呆虫”的孩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而他小学未毕业就遭遇了抗战烽火。在那个不太平的年代,正是读书给予了他慰藉,让他从年少时便有着对知识的执着渴求,为今后学贯中西打下坚实的基础。
抗战结束后,自学不辍的潘家铮考取高中毕业资格,次年报考了浙江大学。出于对文学的热爱,他决心报考浙江大学中文系,却遭到父亲极力反对,由此进入浙江大学航空系学习。大二时出于局势又改投土木工程系。自此,他便与水电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潘家铮的回忆文中曾这样描述在求是园的求学生活,“浙大的考试是出名的多而严,在考结构学时,同学们深以要硬记许多公式为苦。”“浙大严谨求实的校风和师长们的言传身教,不仅使我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学到了做人的道理。”时任土木工程系主任的钱令希对他一生的影响尤其大,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钱令希讲理论从不脱离实际,并且创新意识极强。
而多年后,浙江大学水工结构与水环境研究所所长刘国华教授回忆起潘家铮院士时,令他印象深刻的也是潘院士在报告会上可以将复杂的理论用简单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注重理论联系生活实际,思维逻辑清晰,记性力非常好。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
潘家铮求学时正值国家动荡之时,在颠沛流离中,他目睹了山河破碎、同胞罹难的亡国败相。因过城门未向日军哨兵行鞠躬大礼,13岁的潘家铮惨遭毒打,“亡国奴”的屈辱从此刻进心底。洗刷屈辱,唯有自强。大四时,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解放舟山的战斗。在那些艰难跌宕的岁月里,29岁的他就立下“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的誓言,心中迸发出水电兴国的信念之光。正是这道光,指引他与江河朝夕相伴,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仍忘我投入。
1950年7月,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他的恩师―我国著名力学家、教育家钱令希的推荐下,潘家铮前往浙江钱塘江水力发电勘测处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代水电人。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50年代初的新中国水电建设事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年轻的潘家铮不甘落后,风雨兼程,挑灯钻研,以他的勤奋和悟性,不断实践和探索,成为同辈中的翘楚。他从设计、施工200千瓦的小水电站做起,并进修数学和力学知识,逐步形成独特的设计思路。7年后他出任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开始具体领导工程设计与施工。在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中涌现出了不少大胆、前卫的理念,创造出一系列水电技术史上的新成就。
水电建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四川雅砻江锦屏二级电站设计40年才等来开工;国家十年浩劫之时,潘家铮也一路坎坷。望着空落落的书架,潘家铮悲叹:“可怜壮志死前休!”然而,他心中的水电梦想却从未消失,在从事水利水电工作的60余年里,一直坚挺在我国水电事业的一线阵地上。
许多年后,潘家铮的子女们这样说父亲:“他是一个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在家里的男人。”因为只有到了冬天,水电工地才停工,他才能回家。
“中国的知识分子所经受的困苦曲折,是其他国家知识界所难以理解的。但正因为如此,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和事业心也是他人所难以想象的。”钱令希生前在谈到自己的学生潘家铮时如是说。
“对三峡工程贡献最大的人是反对者”
改革开放以来,潘家铮主持审查的全国大中型水电工程的规划、论证、勘测和设计工作不计其数,祖国的大江大河、较大的大坝工地上都留有他的足迹。而他功勋卓越的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建成了代表中华民族无尽长流的大动脉――三峡工程。
1982年至1985年他历任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水利水电建设总公司总工程师,并担任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及技术总负责人。面对是否建设三峡,社会各界争论不休,“如果三峡工程需要有人献身,我将毫不犹豫地首先报名,我愿意将自己的身躯永远铸在大坝之中……直到千秋万载。”时年65岁的潘家铮无所畏惧。论证热潮几番起落之后,1992年春天,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审议通过。
在2003年三峡工程即将开始蓄水工程时,水利界的一些老教授联名写信对三峡蓄水计划提出意见,希望蓄水计划能够慢一些,担忧蓄水工程过快会产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而总工程师潘家铮知道后,亲自打电话解释蓄水工程的计划安排,体现了他做事认真和对人负责的品质。
2006年5月20日14时,三峡大坝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毕。年近八十的潘家铮说道:“防洪科学化、规范化,不再出现千军万马上堤防洪抢险,是我的三峡梦想。现在,我高兴地看到,三峡大坝的建成,将防止发生毁灭性的长江洪灾,解除了中国人民的心腹大患。”潘家铮以一个科技工作者的高度责任心和科学态度,用自己深厚的知识和严谨的态度为三峡大坝的建成贡献了巨大力量,这也是对质疑声最好的回应。
沧桑世事淘洗愈见真实性情
巍巍大坝耸立彪炳大师千古,滔滔江河呜咽痛悼巨星陨落。2012年7月13日,潘家铮院士因病去世。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金涛在《中国科学报》中的文章写道:“一颗情系三峡大坝的伟大心脏脏停止跳动了,一个时时翱翔于幻想世界的大脑休息了。”
除却科研工作上的成就,潘家铮还是一名高产的文学作家、科普作家和诗人。尽管大学放弃了文学专业,但他把文学比作自己的初恋。写作传达了他内心性情的温热和率真,而诗歌是潘家铮对诗友、事业、祖国表达的最炽热的方式。
翻开散文集《春梦秋云录》,他的精彩一生跃然纸上。诗篇里,在大西南支援三线建设的他直抒胸臆,“萍踪莫问几时还,巨任加肩岂等闲。休嫌地窄难容膝,要使襟宽可纳山”;为激发应试教育中孩子的想象力,他还先后出版了科幻小说《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偷脑的贼》等作品;他热心科学传播和科学普及,出版过《潘家铮院士科幻作品集》等多部科普著作,深受青少年喜爱,并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政府出版奖。
生活中的他平易近人,风趣幽默。浙江大学高性能建筑与材料所所长徐世�R回忆起潘家铮先生时曾说,潘院士敏锐的思考,清晰的谈吐和平易近人的态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临别之际,潘院士留了两个电话并且亲自下楼,将他送出很远……刘国华教授也提到,在90年代,自己曾给潘院士写信汇报申报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的工作还有一些想法,没想到潘院士认真的回复了好几页的手写信,这其中无不体现了潘家铮对年轻晚辈的鼓励肯定和关怀。
潘家铮院士一直非常关心教育事业,更长期关心水电水利事业的人才培养和母校浙江大学的建设发展。2008年,旨在促进水电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公益性专项基金――“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成立并设立在浙江大学,用以弘扬潘家铮院士“忠诚敬业、求实创新”的精神和对中国水电水利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自2009年起,潘家铮水电科技基金开设“潘家铮水电奖学金”,实行一年一届,用于激励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关水电水利学科专业品学兼优、勇于创新的学生。
水利水电工程泰斗潘家铮先生写完了他厚重的85年人生长卷,而今三峡工程也整体竣工,不仅圆了潘家铮先生的水电之梦,更是实现了中国人追寻百年的三峡工程之梦。历经沧桑世事淘洗,百年风雨筑坝路上,潘家铮院士用一生去诠释了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