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的成本与收益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上看,婚姻有“四大收益”――
一、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二、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给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三、可分享家庭共有品。所以,人们常会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四、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婚姻有这么多收益,所以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结婚”而不是“独身”。那么什么时候结婚最合适呢?没有一定的定论。
结婚有收益,由于规模效应而节约生活开支等。两个人单独生活要两套厨具,两个人结婚后只需要一套厨具,这就是“规模效应”。
结婚也有成本,比如搜寻婚姻产品信息,请客吃饭,在恋人身上的投入、下聘金、负担责任等等。求偶的人们需要在市场上进行大量的信息搜寻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比如耗费精力金钱等――最直观地,当你试图了解一个人是否可以做伴侣时需要花时间与他接触,并在他身上进行各种投入――如果这成本很高的话,超过婚姻的预期收益,那么这个求偶的人可能会放弃。
现代社会独身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很忙,搜寻婚姻信息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实际调查发现,白领阶层比蓝领阶层独身更多结婚更晚,其原因也很大程度上在于白领阶层更忙,有更多赚钱机会,因而进行婚姻信息搜寻的成本更大。
所以,人们结婚与否,总是在婚姻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在一个自由竞争且信息完全的婚姻市场上,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最佳伴侣,从而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但是自由竞争和完全信息的假设常常并不存在,因此才有了“孽缘”或者不幸的婚姻。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代里,婚姻主体双方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没有选择自由的,而且男女不平等的现实破坏了公平交易,因此没有婚姻市场可言。把经济学方法用于分析婚姻问题,还可以有一些有趣的结论。比如一般而言,婚姻质量比较好的组合是夫妻双方志趣相投但各有所长,因为这样的组合可以更好地发挥双方各自的比较优势;而志趣不投、技能也不互补的夫妻,其婚姻质量就会差一些。当然这并非绝对,关键还在于夫妻双方是否适合于对方。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