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蔡伦

2004年01月14日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的麻纸。东汉定都洛阳后,西汉麻纸得以继续发展。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时也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为此,他总结前代及同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至迟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革新技术。 
  首先,采用了多种植物原料,解决了造纸原料来源不足的问题。破麻布、麻头和破鱼网等废弃物资的利用,既增加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广泛使用成为可能。 
  其次,工艺上有比较大的进步。多种原料的利用,对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了造纸技术的改革。由于史书缺乏具体记载,难以详细了解当时的实际操作。推测起来,大概是先把原料洗涤后切断,经浸渍沤制,其间很可能已经采用加入石灰浆升温促烂和蒸煮等工序,再用力反复赛捣,分离出纤维,制成纸浆,然后用细帘子捞取纸浆,漏去水分,晾干,揭下来压平研光,就成为纸张。这些原理和工序在今天仍没有什么根本的改变。 
  第三,造纸从此成为独立的行业。以前,纸只是纺织业漂絮沤麻的副产品,产量低,技术改进上也受到限制。 
  古代缫丝时,好的蚕茧用来抽丝,次茧用来制作丝绵。用竹棍敲打浮在水面的竹蔑席上的蚕茧,是制作丝棉的一道重要工序。漂絮完毕,总会有一些残絮遗留在蔑席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绵纸。这种纸是动物纤维的丝绵纸,是制作丝绵的副产品。 
  制麻的时候需要沤。在水中浸泡,捶打麻,也会有一些麻缕残留在席子上,干燥后就成了麻质植物纤维的纸。 
  可见,由于工艺限制,原有的造纸工艺产量不多,成本过高,不直推广。新原料的开辟和新技术的采用,使造纸从纺织业中独立出来,这是造纸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转折点。从东汉以后,纸的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蔡伦的另一造纸术贡献是皮纸制造工艺的探索和推广。皮纸是用树皮纤维制成的,其技术难度比麻纸更大。史料载"造意用树肤以为纸"的人,很有可能是蔡伦本人或其尚方下属。他长期主管御用器具的制造,掌握着充足的人力和物力,有条件汇聚各种经验,博采众长,并组织推广造纸技术研究和造纸术。用树皮做造纸原料,是比麻纸工艺改进更重大的创造发明,开创了近代木浆纸的先声,为造纸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麻纸和皮纸是汉代以来1200年间中国纸的两大支柱,中国文化有赖这两大纸种的供应而得以迅速发展。造纸技术的改进,使得人类梦寐的价廉质优书写材料终于诞生并迅速成长成熟。造纸术很快推广到全国各地,简续和缣帛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基本取代了落后的简帛而成了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元初元年(公元117年)邓太后鉴于内廷所收藏的经传传抄多有错误,下诏命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等人在东观校订经传,并令蔡伦监典此事。东观是洛阳宫内藏书及著述的地方。这批学者校订经书,是为了向全国提供经书的标准范本。这也是朝廷提供钦定经传纸本的开端。校订完成后要将所抄副本颁发给各个地方官,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用纸抄写儒家经典的高潮,使纸本书籍成为传播文化最得力的工具。因此可以说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革和推广传播普及都有一定的贡献。 
  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进行改进推广,东汉在造纸史中成为承上启下的阶段,蔡伦是这个历史阶段促进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被称为技术革新者、组织者、倡导者、推广者,其历史地位应予肯定。 
  魏晋南北朝(公元3一6世纪),造纸术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且开始向国外传播。我国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大约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由朝鲜传到日本。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的一些造纸工匠把造纸术带到了阿拉伯。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了欧洲。又经过四百多年,造纸术传到美洲。十九世纪,澳洲也建起了造纸厂。这样,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整个地球,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的贡献。蔡伦的名字也随着造纸术的传播而传遍了世界,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古代科学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科技界使命重大而神圣

“蔡伦” 的相关文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