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深切缅怀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

2017年05月23日
  今年是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诞辰100周年。他是我科研工作的启蒙恩师,作为学生和助手,我和他合作共事长达30余年,直到1983年李薰先生在考察途中溘然长逝于昆明。

科学院初期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基础上决定建立一批新研究所,从国外遴选知名科学家负责筹建。当时在北京文津街三号院部除了华罗庚先生筹建的数学所、王大珩先生筹建的仪器馆,还有一个就是李薰先生筹建的金属所。李薰先生和王大珩先生的办公室相邻,两位科学家早在英国已相识,都十分平易近人,很乐于和我们青年人交谈。我们听说李薰先生在谢菲尔德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Ph.D)10年后又获冶金博士学位(D.Met),不知两者有何不同。后来听王大珩先生说,英国只有谢菲尔德大学冶金系是英国政府批准的唯一能授予冶金博士学位的学府,获得者必须是学术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者发明了不锈钢,李薰先生是第二位,这归功于他在钢的氢脆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李薰先生发明的定氢仪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无法精确测知发生氢脆时钢中具体的氢含量。定氢仪的发明使氢含量的测定从以往定性描述提升为定量阐述,明确指出钢中氢含量只有达到一门槛值(≥3ml/100g)钢才发生氢脆。李薰先生还深入研究发现钢中氢脆的滞后现象,即钢中氢含量达到了门槛值后不立即脆裂,而是经过一定时间才产生发裂现象,称为“氢脆孕育期”。在研究各种钢中氢脆能变与扩散规律后,李薰发现高温氢以原子状态扩散进入钢的缺陷处(深陷阱),原子氢结合为分子氢,分子氢不能迁移扩散,不断积累于陷阱中产生巨大压力,氢气压力一旦达到钢的断裂强度而萌生微裂纹,裂纹扩散导致氢脆,即高压氢脆理论。这一理论被同行学者所认同,李薰先生也被赞誉是为钢中氢脆奠定了科学基础的先驱者,从而获得冶金博士学位。近年来发展的新型材料―金属间化合物基合金的氢脆仍然遵守高压氢脆机制。

李薰先生崇高的爱国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三次重要抉择。

首先是应郭沫若院长邀请,毅然放弃了在英国良好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物质待遇,选择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擘画筹建金属所,今天可以告慰李薰先生的是他30余年呕心沥血创建的金属所已蜚声中外。

第二次是关于所址的抉择。科学院原拟将金属所建于首都北京,当时李薰应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部部长王鹤寿盛情邀请到东北考察之后,放弃了在全国文化与政治中心北京建所的想法,选择了改址沈阳。他对筹备人员解释说,沈阳地处鞍钢、抚钢、本钢和大连钢厂的中心地带,便于直接了解冶金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为钢铁企业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次抉择是:金属所初始设立六个研究室,李薰深知国内冶金工业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国等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提升冶金技术水平是当务之急。为此李薰放弃他的物理冶金专业,交由张沛霖先生负责物理冶金研究室,他另辟冶炼物理化学研究室并兼任主任。李薰先生亲自指导钢中气体与钢质量等课题,建立我国第一台定氢仪及夹杂物测定技术,为提高钢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手段。当时金属所还举办了全国各大钢铁企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通过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提高钢的质量。

这三次抉择饱含了李薰先生的拳拳爱国之心和对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三次放弃体现了他为国家事业发展不计个人得失、勇于担当的开阔胸襟和人格魅力,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和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

李薰先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树立良好学风。在金属所筹备初期,李薰先生了解到我们新到的五位大学生或学物理或学化学,唯独没有学冶金与材料的,他就要求我们补习冶金专业课。当时院部没有教室,他就在走廊尽头讲课,给我们讲了第一课铁―碳二元平衡图,通过这一课我们才了解到钢与铁的区分在于碳含量,以及纯铁存在相变温度与磁性转变温度。他还邀请葛庭燧先生给我们讲金属物理、朱觉教授讲电冶金等课程。1951年底筹备处迁到沈阳,东北分院院长严济慈派行政人员参加了金属所的筹备工作。李薰先生随即分别将我们派送到抚钢中心实验室实习和哈尔滨工大攻读研究生。1953年金属所科研大楼落成,李薰所长利用大学暑期举办了暑期学习班,聘请知名教授讲授了一系列课程:材料力学、金属电子论、量子力学等,规定凡参加学习人员必须参加考试并公布成绩。过了一段时间,出人意料的是李薰宣布他也参加学习和考试并公布成绩。我们不解一级教授为什么这样做。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其中奥秘,原来李薰所长了解到有的学员以科研工作繁忙为由,提出不公布分数的要求,李薰先生没有批评而采取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方式,在他承担繁忙的所务工作情况下,以普通一员身份参加考试公布成绩,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励了所有学员,当时金属所科研大楼彻夜灯火通明,星期天也不例外,科研人员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浓厚的学风传承至今,成为金属所看不见的潜能和兴旺发展的源泉。(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深切缅怀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