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缅怀我们的父亲-―为纪念父亲九十寿辰而作

2017年05月25日
   

时光飞逝,不能想象,我们亲爱的爸爸如果在世,已经九十岁了。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父亲说过,有人说他活不过六十岁。真是不幸而言中。当他被迫离开这个世界,离开他所热爱的人们和他所热爱的事业时,他还不到六十一岁。

到如今,将近三十年了!

记得他常喜欢吟诵的诗句: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

他的遗体,不知是在哪里火化的。在萧瑟的寒风中,他的灰烬不知飘向何方。

荡然无存……

其实也不必存有形之物。人本来自尘土,最后归回尘土。活得再长,对于这无尽的天地,也不过是一瞬间。

然而,他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在我们心中,他的慈爱永远温暖我们的心,无人可以夺去。上苍赋予父亲人性的光辉,是他留给我们的永久的纪念。现在我们愿意把这份珍藏的纪念与大家分享。

那是1944年 的春天,一辆汽车(当时唯一的交通工具),栽着我们一家四口,还有五、六个旅伴,在云贵高原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爬行了一个星期。终于,我们从昆明来到了 四川北碚,嘉陵江畔一个孤零零的小山丘上。几排平房,一个长着青竹和花草的小庭院,十几名职工。这就是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

从此父亲就把他的生命献给了这个所。它始而是气象研究所,继而发展成上千人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终于分成了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等多个研究所。

科学本是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的。就其本质而言,只有世界性的高峰。正是怀着这样的胸襟,父亲的眼睛始终看着世 界,瞄准着世界的高峰。他毅然离开了一个个已经熟悉的领域,勇敢地开拓着新的领域。五十年代末,苏美卫星相继上天。人类第一次飞出了大气层,从浩瀚的太空 来观察和探测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奇妙的星球。这把父亲迷住了。他的心也飞向了这神秘诱人的太空,以花甲之年,再一次开始从事一个新领域的研究。

攀登世界科学高峰,并非是某人的特权或世袭领地,却需要庞大的队伍。父亲因此而“爱才如命”。很少听到父亲议论他 人的不是,却常常听到他对长辈、同辈和年青人的热烈的赞扬。记不清多少次,听到他欣喜地谈到某某青年做出了好成绩,或者谈到他与国内外名家洽谈,送有才华 的人去进一步深造。

愿父亲对事业和人们所付出的这份厚爱,长久地得到纪念。

人常说,严父慈母。我们的父亲却是慈父,又是良师益友。他从不打我们,甚至连重话也没有一句。只记得他温暖的手、慈祥的笑脸。对爸爸是可以撒娇的。理曾小时候,每天早上要爸爸讲一段西游记才肯起床。爸爸笑着说她是“小霸王周通”。

在流离颠沛的战争年月,燕曾不能连续上学,但家庭教育从未中断。爸爸是语文老师,教的是唐诗和书法。妈妈是数学老 师,教加减乘除。燕曾七岁时去一个乡村小学上二年级,不知考试为何物,也不知作文应怎么写。回来问爸爸,爸爸一句句教。老师问:“这是你写的吗?”燕曾不 敢做声。作文得了80分。爸爸听了大笑,说:“哈哈,爸爸的作文只得了80分!”

爸爸才不看重分数呢。他只看重真才实学。他对科学和文学的热爱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了我们姐妹。他带着我们领略诗 词中的美好境界,也带领我们进入奇妙的科学殿堂。使我们从小喜欢观察、欣赏,和思考这浩瀚宇宙中的万千气象。爸爸对我们的分数和名次,却不甚留心。考第 一,他高兴;考第十一,他笑笑。我们庆幸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他没把名利场中的竞争心贯注于我们心中。因为他自己就不求个人名利。他的宁静与淡泊保护我们幼 小的心灵,让我们充充足足地享受童真的欢乐,在窘困的物质生活中,渡过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

不可否认,爸爸生前有过许多头衔。有的是他在事业上辛勤耕耘的回报,有的是出于某种形势的需要而外加给他的。但我们确知,这绝不是父亲孜孜以求的东西。

记得理曾刚出世之年,作为清华大学的教授,爸爸的薪水只能勉强够一家人糊口。我们的内衣,烂成了一缕一缕,真是 “衣衫褴缕”。爸爸的长裤变成了短裤,为了补破口,妈妈穿了一件奇怪的短袖棉袍。那两只失踪的袖子,大概也作了同样的用处。理曾的第一件衣服是用妈妈的几 只袜筒拼起来的。

我们搬家时,全部家当装了一辆小小的马车。爸爸的老师吴有训公公说:“看见九章搬家时那点东西,我都要掉眼泪!”

可是,爸爸脸上没有戚戚的愁容,有的只是坦荡的微笑。在理曾出世不久,1942年的春节,爸爸在我们租的一间半农村草屋门口,贴上了一副春联:

宁静以致远

淡泊以明志

幼年的我们,自然不知其中的深意。长大了才慢慢理解。如今回顾爸爸的一生,更清楚这是他一生心思意愿的写照。

爸爸有过一位有权势的近亲。但他从不利用这一点 来为自己谋取私利。我们的父母对阿谀奉承之徒的鄙夷不屑,自幼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爸爸向往的生活,是回归大自然。大约在六十年代初期,有一次,他在读辛稼轩的诗词时,不禁拍案叫绝。他对我们说: “快来看-‘管山,管竹,管水’,太好了!”如今燕曾在洛矶山下有了一个小小的庭院,种上了玫瑰、郁金香、芍药。每当念及爸爸所说的“管山,管竹,管 水”,心中怅然若失。要是爸爸还健在,能远瞻巍巍雪山,近看园中花草-管山,管竹,管水,他该多么欣慰!

在这篇短短的回忆文章中,我们实在远远无法写出爸爸的各个美好的侧面。

我们只想说,在女儿的心中,我们的父亲,是一位慈祥的父亲。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缅怀我们的父亲-―为纪念父亲九十寿辰而作” 的相关文章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