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柳怀祖:对撞机这样"撞"出来的

2018年11月26日

 

“对撞机对撞成功后,我们在黑大理石碑上用金字刻下了所有‘参战’单位的名字。”讲起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已近八旬的柳怀祖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争分夺秒的年代。身为对撞机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他曾体会到的,是战士“豁命去战斗的精神状态”。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1984年动工,1988年首次对撞成功。速度之快,让国际物理学界都为之震动。

30年后回看,这个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我国高能物理国际地位的大科学装置,身上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

 

从“七上七下”到“不再犹豫”

要探索物质的微观结构,就得把它打碎。打碎物质的“炮弹”是高速粒子束流,而加速器就是发射这种炮弹的武器。

对撞机是加速器的一种,它让两束高速粒子束流相撞,产生更大的能量,不过,让两束比头发丝还细的、接近光速的粒子流相撞,是个极复杂工程。

早在1956年,我国就提出过建造高能加速器的计划,但都“只打雷,不下雨”。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式动工之前,高能加速器更是历经了“七上七下”:之前六次,刚计划就偃旗息鼓;第七次的“八七工程”,预研工作已开始,地址也已选定,但1980年随着国民经济调整,基础建设紧缩,它又被终止。

“那时大家都很茫然,七嘴八舌,什么声音都有。”连物理学家杨振宁也不赞同高能加速器方案,还曾对柳怀祖说,有这些钱,为什么不去造铁甲车(坦克)。

“有波折并不奇怪。”柳怀祖分析,“基础科学有什么用?在国家财力比较困难的时候,科研经费的天平应该往哪边倾斜?这是世界各国都会遇到的问题,直到今天,它也仍然是个问题。”

而且,在那个年代,我国懂加速器建设的人并不多。到底要建怎样的加速器,建成之后要用来做什么,认识并不清晰。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指示方毅副总理就建造高能加速器问题,广泛征求国内外科学家的意见,充分论证,提出方案。方毅组织了全国十几个研究和工业部门的60多位专家进行反复论证。

综合各方面意见,大家大体都赞成李政道、吴健雄、袁家骝及美国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主任潘�c夫斯基等人的建议――先建造一台2�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提出后,邓小平拍板,亲自批示:“我赞成加以批准,不再犹豫。”

“方毅副总理组织的讨论很关键,讨论透了,有了清晰的物理学目标。”柳怀祖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覆盖的能量区间内,有大量粲物理前沿研究工作可做,科研人员才得以在后来的日子里,窥见物理学的奇特风景。

1984年10月,邓小平出席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开工典礼,为奠基石培上第一锹土。他对周围人说:“我相信这件事不会错”。

 

改革开放下的自力更生

聂荣臻曾这样评价――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我国科学家继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核潜艇之后取得的又一伟大成就。

和原子弹、氢弹不同的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是国际合作的产物。它是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打开国门对外交流后,在中美两国政府间签署的“中美科技合作协议”正式合作框架下开展的第一个研究合作的实体项目。“它是我国科技领域开始国际合作的里程碑。”柳怀祖说。

那段时间,在科技合作上,美方给予了中国大量支持与帮助。

一个标志性的例子是计算机。正负电子对撞时产生的各类粒子状态的几万路电信号,都要由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处理。为了帮助中方从美国进口当时尚禁止出口的、世界上最为先进的VAX8550大型计算机,潘诺夫斯基到美国国会作证。他说:“你可以问全世界所有的高能物理学家,哪一个会告诉你们说高能物理研究不需要大型计算机。”最终,美国国会同意出口此计算机给对撞机项目使用。

尽管如此,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造原则也很明确:在充分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计划和建造,也就是“能自己干的就自己干”。

在柳怀祖看来,这是全国几百个工厂、研究所、高等院校的上万科研人员、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战士参与的一场“高科技战役”。

他举了个例子。当时,谱仪的端盖簇射计数器由上海5703厂组装。组装好后,运来北京,由于运输震动,产品扭曲变形。为了避免再出问题,上海5703厂干脆将整个安装班子全部拉到北京,现场组装。一些年轻女工把出生不久的孩子放下,在北京一呆就是一二十天。

参与项目的上万人,没有假期、经常加班,连轴转也是常事……没人计较得失、报酬。柳怀祖记得清楚,当时的加班夜餐补助不到一块钱,一包方便面就要8毛钱。“泡碗面再加个蛋,还得倒贴钱。”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如期实现正负电子束的对撞。当年10月24日,邓小平到了四年前他亲自奠基的地方,即席发表讲话――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今,运行30年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已进行了升级改造,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近日,我国科学家提出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方案也发布了《概念设计报告》,若该方案顺利实现,我国或可一跃成为世界重要前沿基础科学的领头羊。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访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柳怀祖:对撞机这样"撞"出来的” 的相关文章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