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袁隆平的“院士观”

2019年05月21日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遗憾的是,他没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却获得了筛选条件更为严格的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称号。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甚至有人不客气地指出:袁隆平落选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的悲哀”。

面对公众的质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曾这样说:“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当时之所以没有能当选,是因为那时候科技界,包括院士群体当中,对于一个人成就的评价,也有一定的局限和偏颇,在生命科学领域,当时比较强调的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是否创造了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思想,那就要求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考察,当时袁隆平所做的还是用比较传统的杂交办法,所以没有能够选上。他的落选,完全是一个历史上的误会。”

在不同人的眼中,院士的意义完全是不一样的。有的科学家认为,院士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有的科学家认为,院士就是一部“提款机”;但有的科学家却认为,院士仅仅是对自己过去努力的认可,也是对自己未来工作的督促。

袁隆平对于自己落选中科院院士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说:“我没当上中科院院士,说明自己的水平不够,所以依旧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我的目的不在于院士不院士的。我是搞超�杂交水稻的,我的目的就在于能够不断出新成果,为粮食安全作出贡献,那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当时我并没有毛遂自荐要参选中科院院士,而是大家推荐的,在落选以后,我再也没有参加过。而我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人家推选的。”

袁隆平还表示:“国际上给我的奖励是14个,其中农业科学领域的最多。但即使奖励这么多,我也不会因此骄傲,还是要夹着尾巴做人啊。”袁隆平的“院士观”,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可贵精神:科学家不能把科学研究变成追逐名利的手段,特别是在取得一定的成就后,更应该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袁隆平的“院士观””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