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袁隆平院士:要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水稻了

2019年05月21日
 

 

爱国奋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民族基因,是新时代高扬的主旋律。

即日起,本报推出“时代脊梁”系列报道,紧密结合“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主题,全面展示湖南践行爱国奋斗精神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老一辈和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说,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

他一生追求的两大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面对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袁隆平带着质疑精神,开始了他对杂交水稻的创新和研究。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袁隆平对水稻的研究并没有停止,他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吃饱,还要吃好。我们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越过浏阳河,随着一条蜿蜒小路,抵达与市区喧嚣截然不同的宁静世界,这里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9月20日上午,在挂着巨幅金黄色稻穗照片的会客室里,我们见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当天,穿着一件蓝色格子上衣,搭配西裤的他,与记者聊起了是否考虑休息的话题。他说:“休息就会没有事做,没有事做变老年痴呆症就麻烦了。”在场的人都被这番话给逗笑了。

如今,年近九旬的袁隆平最开心的事情还是下田。事实上,如果追溯杂交水稻的诞生过程你会发现,杂交水稻的成功与袁隆平坚持科学探索、迎难而上的创新奋斗精神,和“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愿景息息相关。

 

 

探索“禁区”,不囿于现存结论

 

1930年出生的袁隆平经历过饥荒,于是他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解决粮食增产问题。在当天的采访中,他和记者说起粮食的珍贵,“上个世纪60年代闹过饥荒,吃顿饱饭不容易。一个金元宝还换不了两个馒头,粮食是宝中之宝”。

事实上,在袁隆平将目光投向杂交水稻这一领域时,横在他面前的是国际权威科学家对杂交水稻宣判的“死刑”:水稻、小麦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但袁隆平却对这一“禁区”抱有怀疑,进而观察、实验、探索,找到了改变全人类粮食问题的另一种“可能性”。

1964年稻子抽穗的季节,他在安江农校实习农场的洞庭早籼稻田中找到了一株奇异的“天然雄性不育株”;1970年,在海南寻到不育野生稻,并命名为“野败”;1973年,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三系”配套成功;再到1995年,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取得突破进展;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

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使饥饿的威胁退却,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或许袁隆平不是第一个见到异型稻株的人,却是第一个找到其本质规律的人。他曾说过,“要说杂交水稻有什么成功的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

 

 

不断“攀登”,一直没有“心满意足”

 

从最初的寻找探索,到成立科研小组带头攻关,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再到两系法、超级稻……看似顺利的过程,实际上并不容易。

除了饱尝“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酸甜苦辣,在几十年的科研道路上,袁隆平还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着他的试验田。1970年,在云南袁隆平和助手遇上了大地震,要求全部人员撤离,但他们不肯走,搭了个棚子守着试验田。

“在人的控制下,事物总是向美好发展的。”袁隆平对记者说。这样的想法或许是这位“农民科学家”始终没有停下自己探索脚步的原因之一。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在2017年接受潇湘晨报采访时曾说,“他似乎从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耄耋老人,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创新欲望。”

辛业芸还记得,2000年以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攻关第一期大面积亩产700公斤目标时,袁隆平面对满堂媒体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就心满意足了。”4年后,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的目标提前实现,袁老又对着媒体说,“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就心满意足了。”

现在,袁隆平“心满意足”了吗?恐怕还没有。

近日,云南省个旧市的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片测产验收,平均亩产达1152.3公斤,刷新了平均亩产新高,最高亩产达1209.5公斤。“个别丘块达到了18吨(1200公斤)。”袁隆平笑着说,“亩产1000公斤只打80分,1100公斤打90分,1200公斤才是满分。”

如今的袁隆平还保持着“勇攀高峰”的动力,在超级杂交稻向亩产18吨冲刺的同时,他还在推动海水稻的研制和第三代杂交稻的研究。“第三代杂交稻有三系和两系的优点,也克服了三系和两系的弱点。”他介绍,现在要成立第三代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它的研究一旦突破,将挑起我们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

 

 

毕生追求是发展杂交水稻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说。

禾下乘凉是他曾做过的梦。“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在稻穗下面乘凉。”他向记者描述梦中的场景,也是袁隆平对于高产的理想追求。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内心的期盼。“全球有1亿6千万公顷稻田,如果全球有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稻,每公顷产2吨,每年可以增长1亿6千万吨稻谷,可以多养活5亿人。”他说。

而这样的期待,或许又是一场攻坚战。去年4月,袁隆平曾公开发表文章,在文章里他写道:“我的毕生追求就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只有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我们才能有新的动力,新的收获。”

尽管袁隆平已有88岁高龄,但他似乎没有考虑退休的问题。事实上,在当天接受采访之前,他还在修改即将要发表的论文。“要有事做,要有爱好,我如果不工作得了老年痴呆就麻烦了。现在我加减乘除还能算得出来。”袁隆平开玩笑道。

袁隆平的世界很大,大到装着全球的粮食安全,但袁隆平的世界又很小,小到只有他试验田里的水稻。一天内袁隆平要去田里两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他说,他的职业是搞水稻,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有水稻了。

 

 

“既要高产,也要优质”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已经不满足吃饱,还要吃好。我们既要高产,也要优质。”袁隆平说,但他有一个原则,绝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

过去有过“高产和优质是矛盾的,高产不能优质,优质不能高产”的说法,对此,袁隆平却认为,这是片面的,“高产和优质是有矛盾,但不是对抗性的矛盾,难度大”。

他认为,高产是第一位的,要在高产下面求优质,“片面地只讲高产不讲优质不行,只讲优质不讲高产更不行”。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袁隆平院士:要让他不下田除非田里没水稻了” 的相关文章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