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武向平:下一代超级望远镜的中国机会

2019年06月05日
   

“当国人还沉浸在中国‘天眼’问世的自豪之中时,全球的射电天文学家已经着手建造下一代超级射电天文望远镜了。”

在5月29日举办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上来就给大家泼了一盆“冷水”。

作为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中国首席科学家,武向平认为,这个超级大机器带给中国的机遇不容错过。

 

 

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作为最古老和神秘的一门自然科学,天文学的研究让无数人着迷不已。仰望星空,离不开遥望宇宙深处的望远镜。而当今世界,天文大设备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和重要标志。

2016年9月,有着中国“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不仅成就了中国射电天文设备未来10年的国际霸主地位,也为中国射电天文学家创造了探索宇宙奥秘、取得原创性发现的绝佳机遇。目前,FAST先后发现了50多颗脉冲星候选者,取得了中国在该领域“零”的突破,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然而,天文学家的雄心就像宇宙一样深远。国际学界已经试图谋划并建造下一代的超级射电望远镜,以克服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缺陷和不足,并获得更高的灵敏度、更大的视场、更高效的巡天能力等。

在众多方案中,由全球十多个国家的科学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和协作建造、共同运行和管理的SKA被寄予厚望。

武向平说:“SKA是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庞大的天文设备,也是超越国界的全球大科学装置,将开辟人类认识宇宙的又一新纪元。”

作为下一代射电望远镜,SKA将以千公里的基线获得极高的空间分辨率,以纳秒级的采样获得精细的时间结构,并将产生超越目前全球互联网总量的大数据。“SKA以追求突破性科学发现为目标和动力,有望揭示宇宙中诞生的第一代天体,重现宇宙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进程。”

 

 

SKA为何需要中国

 

SKA集传统射电天文干涉技术和现代相控雷达技术于一体,体现了诸多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和最高成就,被认为将推动全球制造、通信、计算、能源等一系列产业迅速发展。

SKA将分别在澳大利亚和南非/非洲八国的两个台址分阶段进行建设,第一阶段建设约10%的体量,计划在2019年开工,历时5年;第二阶段建设其余的部分,预计在2030年完成全部建设。根据这一望远镜阵列的设计规划,武向平推测,即使只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SKA的综合性能也将远超FAST。

在他看来,SKA建设和运行时间表与“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中国参与SKA也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科技实践,是中国展现大国风范、承担大国责任的体现。

“国际SKA大家庭需要中国的加入和支持,甚至成为未来的主导和引领。”武向平说。

譬如,中国的制造业将为SKA奠定坚实的工业基础。武向平觉得,只有中国的工业能够支撑和保障SKA未来近3000面反射面天线制造和安装的质量和速度,中国新型的信息、通信和计算机工业也将全方位参与项目建设和运行,再次展现“中国制造”的魅力。

 

 

中国为何需要SKA

 

SKA的稳步崛起,给中国创造了在基础科学和高科技产业领域走向国际舞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战略性基础研究、引领原创成果重大突破的机遇。

换言之,中国参与SKA的最大动力和终极目标,无疑是获得丰硕的科学回报。

作为中国迄今为止参与的第二大国际合作大科学工程,中国经过广泛征询、充分论证和顶层设计,确立了参与SKA的科学目标。

比如,中国科学家团队将继承从事低频射电探索“宇宙第一缕曙光”的十年经验,直接“抓捕”宇宙第一代天体诞生和再电离的身影,再现宇宙的黎明;还将积极参与脉冲星的搜寻,长期参与并逐步主导脉冲星阵列相关工作,以期成为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及其并合过程引力波辐射的主要贡献者。

此外,中国的科学团队还计划建设区域数据中心,并使之逐步过渡到SKA亚太科学和数据中心以及未来的国际SKA科学和数据中心。“这样中国科学家不出国门,就能便捷使用数据产出科学成果,也将吸引国际伙伴来中国进行科学研究和交流。”武向平说。

当然,作为国际天文学界史无前例的革命性大科学装置,该项目在设计、建设、技术、科学、运行和管理方面都存在着风险和挑战。但这一汇集了人类在天文学、无线电、信息、通信、计算机、机械制造等领域最新科技成果的宏伟计划,在很大概率上也将主导未来50年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命脉。

正如武向平所说:“参与SKA将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科技发展长远的全球布局。经过充分准备的中国团队应当肩负起这个时代重任,在探索神秘的宇宙中创造奇迹。”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武向平:下一代超级望远镜的中国机会”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

藏医学的集大成者宇妥・云丹贡布

  宇妥・云丹贡布(708―?),亦作宇妥・元丹贡布,唐吐蕃时期杰出的医学大师,藏医学的奠基人。   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宇妥・云丹贡布出生于拉萨堆龙吉纳(今西藏堆龙德庆)的医学世家。曾祖父洛哲希宁为藏王松赞干布御医,祖父斋杰加嘎尔巴札是藏王芒松芒赞御医,父宇妥?琼布多杰为藏王赤都松御医...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