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大国脊梁――回忆赵九章先生

2020年06月05日
  邓小平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在这一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背后,是许许多多筑梦人不懈的努力与无私的奉献。因为他们的舍,才获得了国家的得,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国脊梁。

1968年10月,在这本该举国欢腾的月份里,一位闪耀的科学巨星陨落了。周总理接到消息,脸上挂满了泪水。

他就是“两弹一星”元勋,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大气物理学家、空间物理学家,也是我国气象动力学、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的奠基人,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首任所长――赵九章先生。

 

从“581小组”到“651设计院”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斯帕特尼克1号”,全世界为之震惊。外国的科技实力也让中国的科学家们热血翻腾: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不能有这些?新中国要想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核武器、人造卫星一个都不能少。

1958年初,钱学森、竺可桢、赵九章三位科学家联名向中央上书,建议中国也应该开展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

“鸡蛋大小的卫星我们不抛!”这是毛主席给的命令。要知道,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83.6公斤,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为8.22公斤,法国当时也在准备发射第一颗卫星,日本的人造卫星也在计划当中。

中国的人造卫星一定要比他们的大,一定要比他们的有分量!

中国科学院为了人造卫星的工作专门成立了“581小组”,组长是钱学森,赵九章、卫一清任副组长。但是“好景不长”,1958年的大跃进让全中国各地都在“放卫星”。这个国力能支撑起人造卫星工作吗?刘少奇说的“两三年赶超英国”能实现吗?

1958年6月,中科院提出要放重型卫星的计划,作为建国十周年的贺礼。但同年10月,赵九章为团长的“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去苏联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查访问。归来之后,他向中央讲述了我国国情以及科技实力在卫星发射工作中的差距,建议暂时调整空间技术研究到简单的气象和生物火箭之中。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来又发射成功中远程导弹,卫星的载体问题已经被攻克了,中国的经济实力也有了一定的复苏(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

这时候,赵九章把一直放在心上的人造卫星问题又提了出来。一封工工整整的信被当面呈交到了周恩来总理手上。

中科院的人造卫星方案《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建议》得到了党中央的重视,将此任务命名为“651”任务,并成立了“651设计院”,赵九章任院长,卫星总体设计负责人为钱骥。

时隔7年,赵九章两次上书,中国自己的人造卫星研制工作终于如火如荼的展开了。最终,东方红卫星也是在他的带领下,完成了初样星的研制。

 

他爱的是新中国

 

赵九章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对文学颇感兴趣的他打算长大以后学习自己喜爱的文学专业。但是“五四”运动深深震撼了他。一心想着“科学救国”的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后来又通过庚款考试,进入德国柏林大学,师从气象大师菲克尔。

学成回国,赵九章就任于西南联合大学,后来竺可桢慧眼识珠,推荐到中央研究院气象科学所工作。解放战争后,中央研究院奉命迁往台湾,但是他和所内一些科学家坚决不走,决定留下来迎接新中国的诞生。

他的女儿赵理曾回忆起当时,竺可桢先生为了不迁走躲起来了,爸爸说:“不行的话,我也躲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赵九章积极参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组建,后来又积极参与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建。后来他还亲自在中科大授课,记得有次地球物理所两位退休的老所长,回忆起恩师的谆谆教诲,不禁泪流满面。他还拿庄则栋、李富荣的例子鼓励学生,让他们要向乒乓球选手一样打到世界舞台上去,要有当冠军的气概。

从中央研究院气象科学所,到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再到大气物理、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所;从十几个人到几千个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科学,更奉献给了新中国!

 

做学术上的“富翁”,生活中的“铁公鸡”

 

赵九章最先把数学和物理引用到气象学之中,打破了纯描述式的气象学,为世界的气象预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赵九章在西南联合大学当教授时,生活是十分清贫的。他常常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甚至有一条用长裤改成的短裤。他的夫人吴岫霞也有一条打着32个补丁的裤子。

有次搬家,赵九章家的东西用一辆小马车就全部装完了。吴有训说:“看到九章搬家时那点东西,我就难过得要掉眼泪。”

赵九章对自己的生活“十分苛刻”,但是对于党和国家都是十分大方的。因为他没有入党,没法交党费,十分遗憾,但是工会的会费赵九章一次都没落下过,每月工资一发,他就马上交上会费。

1968年10月26日清晨,赵九章先生去世,享年61岁。

虽然他没能亲眼见证“东方红一号”的冉冉升起,但是,中国的上空永远多了一颗属于他的明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大国脊梁――回忆赵九章先生”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