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我一生只亏欠这两件事

2021年03月04日
   

昨天,我们看到了一则令人沉痛的新闻。

据新华社引述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的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岁。

他曾“隐身”长达二十八载,直到1988年,他的名字才得以解禁;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5年1月9日,于敏院士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

在于敏的字典里,报国是他一生的理想,鞠躬尽瘁是他一生的追求。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宁河,他的父亲当时是天津的一位职员。在于敏的青少年阶段,正值日本侵华战争,烽火连天的战乱里,他在学习之余,酷爱看书,喜欢问别人为什么,由于性格很安静,很少与人交流,也从未有过特别的运动爱好。

每年暑假的时候,于敏都回不了家,因为没有路费,常常跑到景山顶上去,拿着课本,拿着习题,在那儿乘景山的凉风,大声读着书。他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最喜欢看的就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其中两句话可以代表他当时的心境:

日本人的侮辱、压迫让于敏当时感到异常愤怒。十二三岁的时候,他刚学会骑车,就找同学借了一辆车到他家去,在路上,突然迎面来了几名日本人,开着吉普车,横冲直撞,冲着他来了,眼看就要撞上了,如果撞上,于敏说他可能就“完蛋”了。从那时候起,于敏下定决心,一定要立志报国。

在他的少年时期里,一面在课本中感受到世界科学的大发展,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所受的列强欺凌。

1941年,于敏进入天津木斋中学读高中,因成绩优异被推荐转学至耀华中学读高三,在耀华中学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1944年,于敏考进了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但他发现,这个专业并不适合他,强调动手能力的工科,并不适合“心灵手不巧”的他。最终他选择弃工从理,1946年,出于对理论物理的热爱,毅然决然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并将理论物理定为自己的专业。

1949年,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并考取了中国物理学家张宗燧的研究生。那时候于敏不知道,他的命运,随着战争时局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开始转变,最终实现了他立志报国的理想。

1945年8月6日,死亡之神一下子射中了广岛的心脏,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裂变的火球,在上空中生成,全世界第一次知道了这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

1951年的一天,在北大做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研究生毕业后,被带入到新中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D�D近代物理研究所,由于表现突出,当时他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希望于敏可以与邓稼先一起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工作。

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于敏的研究对于中国来说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经过几年努力,于敏把原子核理论,分为实验现象和规律、唯象理论和理论基础三个层次,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运动方面,颇有建树。

上世纪50年代,于敏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由核武器研究院集中攻关,突破原子弹,同时,原子能研究所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

上个世纪60年代,钱三强找到于敏,告诉他,经过上级的批准,让他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轻核理论组,加入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后来于敏作为氢弹理论负责人参与到中国首颗氢弹的技术工作中。

在当时,美国、英国、苏联都已经成功发射了氢弹,但在中国,对氢弹技术是一穷二白的局面。

氢弹不同于原子弹,它的威力更强,释放的能量要大几十倍,上百倍,牵涉科学、技术、工程等各个方面,学科知识多,内容专业性强,从零开始制造氢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当时谁也说不清楚。

那时,杜鲁门跟艾森豪威尔都曾赤裸裸地讲:

决不能让中国搞氢弹!

但于敏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一定要全力以赴研制出氢弹来!”

科学救国,制造氢弹,这是当时于敏最直接的想法。

“这次改变决定了我的一生。”于敏说,“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从那个时候起步入有核国家之列。当时,周恩来立即部署,在1968年之前,中国一定要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第二年,氢弹研制方案终于有了进展,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上级决定,由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华东技术研究所,利用国内仅有的一台每秒运算达万次的计算机J501进行验证计算。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计算和研究,于敏带领团队终于形成了从氢弹原理到构型的基本完整方案,并进行了完整测试。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氢弹试验正式开始,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发生爆炸,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圆满成功。

这次成功的消息,鼓舞了整个中国人,震惊了世界。因为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中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就成功,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

在此之后,于敏仍然投身于核研究过程之中,氢弹须根据实战需要进行武器化并装备部队。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和核武器生存能力、降低过早“点火”几率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因从事保密工作,于敏肩负着很大的压力。在于敏忙碌于国家任务期间,经常要神秘外出,家里全靠夫人孙玉琴打理。当于敏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命之后,将整个重心回到了家中。

就像他沉默的事业一样,于敏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他曾对身边人说,不要计较有名无名,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无名英雄”。

于敏说,他这一生,最亏欠两件事情。第一个亏欠的就是他的爱人孙玉琴,不幸因劳累过度,于2012年去世,带给于敏莫大的伤痛,成为他终生的遗憾。到临终前,一直都在看与夫人的合照,想起来两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睹物思情,用来怀念。

第二个是于敏对孩子们管教太少,儿子于辛小时候对父亲的唯一记忆就是一个字:忙。

“整天待在房间里想东西,很多人来找他。”

女儿于元亦很难觅寻对儿时父亲的记忆,因为父女俩不曾亲昵过。于敏说,他们大概现在也在抱怨着。

但是,于敏对于整个国家的贡献不止于“宁静”,而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极高的荣誉纷至沓来,于敏一如既往保持着谦逊。他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客厅悬挂着诸葛亮的名言:

或许,在他的心中,诸葛亮是一个完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两弹一星”元勋于敏逝世:我一生只亏欠这两件事”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