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科技教育家陈芳允

2021年03月09日
   

芳草芳华人生路必曲

仍需立我志求新服务不爱名

允公允能竭诚为国兴

努力不为私惭愧国人赶超心

 

 

陈芳允(1916.4.3―2000.4.29)是浙江省台州市人,是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副主席。陈芳允是无线电电子学家、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早期在国内领先研究毫微秒脉冲技术,领导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代机载单脉冲雷达,为我国无线电电子学研究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他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跟踪测量系统的技术负责人,全面参加了系统设计和建设工作。他提出和设计了发射我国通信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新方案,并负责这一系统的研制和星―地技术协调工作,为建设我国卫星测控网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国家“863”计划发起人之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理论奠基者。

陈芳允自幼尊师重学,学习成绩优秀,1934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1年后转入物理系。1945年初,陈芳允到英国A.C.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先在伦敦实验室做彩色电视接收机的线路工作,后转至曼彻斯特工厂雷达研究室,参加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右起)王淦昌、杨嘉墀、王大珩、陈芳允

1948年6月,陈芳允回国,在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所任技正,协助所长冯德培研制神经生理方面的电子仪器。他主要参加电生物学和核物理学方面的电子测试技术工作,成功地研制了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

陈芳允1952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生化研究所任技正,研究生理实验用的精密测量设备。1953年调北京,主持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处工作,1954年并入物理研究所(所长为钱三强),组建成电子研究室,陈芳允任该研究室主任。该研究室有微波技术、电子线路技术、计算技术等几个研究组和1个实验车间。

1956年,陈芳允参加国家12年长期科学规划制订工作,并参加了新电子所的筹备工作。中国科学院在新技术方面成立了半导体、自动化、电子学和计算技术4个研究所。陈芳允调入电子学研究所,任该所脉冲技术研究室主任,开展毫微秒脉冲技术研究和机载单脉冲雷达的研制,直到1965年。

1957年,陈芳允对世界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和天文台的同志一起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这套测量方法成为以后中国发射人造卫星的主要技术之一。1963年研制出国际领先的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陈芳允从1965年开始参加中国空间技术工作,于1967年调到国防科委第26基地,从事我国卫星地面测控网的研究工作。

1976年,陈芳允调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同年中国建造了“远望号”航天远洋测量船,成为继美国、前苏联、法国之后第4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由于船上多种测量、通信设备,光天线就有54部,各种设备间电磁干扰严重,影响了正常工作。陈芳允利用频率分配的方法,解决了测量船上众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使各种设备得以同时工作而互不干扰,成功地解决了“远望号”船电磁兼容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并在中国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中首次得到验证。

陈芳允在航天首日封上题词

1984年,陈芳允调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杨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我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初期,陈芳允就开始了通信卫星测控系统的研究论证。如何使地面测控设备控制36 000千米高空的卫星?陈芳允提出采用微波频段,多功能统一在一套设备上,同时实现跟踪测轨、遥测、遥控、数传。1984年4月,这个系统在我国发射第1颗同步通信卫星中发挥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这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作为中国回收型遥感卫星测控系统方案设计和制订工作的主要参加者,陈芳允为我国十几颗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陈芳允提出并主持了“双星定位系统”的研制工作,并在1989年演示成功,在世界上第1次实现地面目标利用2颗卫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时一体化。

陈芳允兼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1992年陈芳允提出地球环境观测小卫星星座的系统方案。1997年4月7―10日,陈芳允与杨嘉墀、王大珩3位院士以“863计划”的名义发表了《中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2000年4月29日,84岁的陈芳允因运动神经元病中枢性呼吸衰竭去世。

2010年6月4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10929号的小行星,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43191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

“人生路必曲,仍须立我志。竭诚为国兴,努力不为私。”“求新服务不爱名,惭愧国人赶超心!”这是陈芳允写的诗句,也是他的人格和精神的很好写照。

 

 

专栏

王渝生,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馆研究员、原馆长。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科技教育家陈芳允” 的相关文章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