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没见过这样叫真的科学家”――水利人眼中的张光斗

2021年07月26日
  `  在水利界,提起张光斗的名字,从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到水利院系的莘莘学子,都由衷地敬佩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许多人赞叹:没见过这样叫真的科学家。

  叫真――为了祖国,为了人民

  今年79岁的清华大学水利系张仁教授是张光斗教的第一批学生,毕业后与张先生一起工作几十年。张光斗经常教育他:“做人首先要做到的是爱国,要热爱老百姓,要对人民负责。”新中国成立前夕,张先生婉言谢绝美国朋友让他举家赴美的邀请,并表示:“我是中国人,是中国的老百姓养育了我,我不能离开我的祖国,我有责任为祖国的建设服务,为养育我的老百姓效力。”

  1976年,还处于受审查、受批判逆境中的张光斗,被要求在密云水库加固工程中对设计负责,但不准在设计图纸上留下名字。张光斗即使蒙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每天奔波在大坝工地,爬上爬下检查施工质量,对设计图纸一张一张地仔细审查。他说:“我是为人民工作的,让我签字也好,不让我签字也好,反正我要对老百姓负责。”

  “这是多么令人赞叹的质朴情感啊!数十载的奋斗历程,证明了先生宠辱不惊,一心为国为民,确实是在一直忠诚地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这种对祖国、对人民的无私挚爱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张仁感慨尤深。

  叫真――坚持科学,坚持真理

  45岁的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王光谦与张光斗有着长期的交往,经常向张光斗请教。王光谦说:“先生坚持科学,坚持真理,可以说是达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的境地,他对科学原则和真实数据的叫真程度,让我们这些晚辈都感到汗颜。”

  2005年,水利系以张光斗的名义向科技部申请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申请信是王光谦起草的,他本以为最后让张先生签个名字就行了。但出乎他的意料,张先生看后却说:“放下吧,三天后来拿。”三天后,张光斗还给王光谦的申请信上密密麻麻全是改过的字迹,当时已经93岁高龄的张光斗还一个字一个字地重写了好几个段落。

  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2001年曾陪同当时已88岁高龄的张光斗登上拔地而起近百米的三峡大坝泄洪深孔。刘宁感慨道:“张先生特别要求各级施工的组织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要把很大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现场。他最厌恶不结合实际的夸夸其谈,对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汇报,他的一句口头禅是:‘你别唬我,我是当过总工程师的。’他常对我们说,工程师必须确切掌握现场情况,总工程师更应这样。他不仅这样说,自己也身体力行,为人表率。”

  叫真――不是一时一事,而是一生一世

  清华大学水利系老教授谷兆祺曾随张光斗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参与密云水库设计工作,他深有感触地说:“张先生做事的唯一标准是‘多想想老百姓的利益’。对人民负责,不是一事一时,而是一生一世。这是他终身遵守的信条。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水利系师生。”

  在谷兆祺这些水利系教师们的眼中,张光斗献身祖国水利水电事业70年来,对自己所做的每一项设计、所提出的每一个咨询意见,总是一字一句,认真阅读;他对参加的每一项施工质量检查,总是亲临一线,亲身检验。在对三峡工程进行质量检查时,视力差的张先生用放大镜仔细阅读工程文件,并亲自用电脑打出意见书。在工程现场的一些重要部位,他还要求人们搀扶着他登上脚手架、进入导流洞,亲自去摸一摸、看一看。张先生工作认真,思想严谨,论述深刻,包括他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所做的提案和对中央工作的建言,都经过了反复思考和科学论证。

  几代水利人都知道,作为教师,张光斗在治学上也是非常严谨认真的。他任教时即使工作再忙,认真备课这个环节也总是“雷打不动”,每堂课前他都要工工整整地写出教案,课上讲解时总要介绍几个生动有趣的工程实例,令听者难忘。年逾七十的张先生倡导给研究生开设《高等水工》新课程,并亲自编写讲义、上讲台授课。80岁后,他仍亲自给学生讲《水工概论》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课。

  曾与张先生一起座谈过的清华大学水利系05级硕士生但萍,深为他对科学和教育的认真态度所折服:“先生严谨治学的理念已成为水利系的优良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学风。我们年轻一代水利人应以张先生为榜样,胸怀祖国和人民,认真学习,严谨求实,踏实做好本职工作,为推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为解决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等诸多难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没见过这样叫真的科学家”――水利人眼中的张光斗” 的相关文章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