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理念 > 人生历程 > 正文内容

黄纬禄:千钧重压下敢拍板

2021年03月04日
   

“发还是不发?”对于航天任务指挥员来说,有时是极为艰难的选择。

航天是复杂而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一环节稍有不慎,可能造成重大损失。当箭在弦上,发射在即,如果突发异常状况,指挥员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决定。贸然发射?一旦失败,罪责难逃。推迟发射?难免给任务进度来带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指挥员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试验队员眼中,“两弹一星”元勋、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黄纬禄,无疑是一位优秀指挥员。

一次某运载火箭飞行试验,已经进入发射前“5分钟准备”时,一级伺服机构反馈电压表指针突然开始摆动。现场指挥所的人都慌了,紧急呼叫:“请黄总马上到指挥所!”

正在山上观察的黄纬禄拔腿就跑,赶到指挥所时,距离发射时间只剩2分钟。他喘着粗气听完简报,问平台测试负责人:“平台怎么样?”

“平台没问题。”

黄纬禄沉吟片刻,果断下令:“按时发射。”在场的人都捏了一把汗。

随着倒计时结束,火箭腾空而起,飞行正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事后黄纬禄解释说,通过平时对研制情况的深入了解,他对火箭各部分的质量、性能及工作状态都心中有数,得知平台没有问题,他断定指针摆动是由外因造成。由于箭上传感器极为灵敏,外部一点轻微震动,甚至风都会让它出现反应,而这些干扰在火箭起飞后不会产生影响。

如果说这次应急处置中黄纬禄胸有成竹,那么在“巨浪一号”固体潜射导弹海上试验中,他扛起的责任则要沉重得多。

那次海试第一发失败,参试人员寝食不安,压力极大。身为总设计师的黄纬禄一边揽责一边鼓舞士气,可是直到第二次发射临近,大家仍忐忑不安、缺乏信心。

甚至连上级领导都十分动摇。发射当日凌晨,上级从北京打来电话,建议推迟发射。这让黄纬禄也犹豫起来。

他躺在床上,脑子里翻江倒海。这种情况下推迟发射,谁也不会怪他,可是海上条件越来越不利,而且禁航日期已向全世界公告,如果错过任务期限,不仅高昂的花费和大家的努力付之东流,还会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坚持发射的话,假如再次遭遇失败,这后果他承担得了吗?

黄纬禄努力平静下来,从火箭各系统的测试情况到发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预案,他一遍遍仔细梳理、分析。最终他拨通了领导的电话:“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

这次试验取得了成功。

此后一段时间,该海域的天气果然越来越差。大家在庆幸之余,对黄纬禄勇敢决断的惊人魄力和置个人得失于度外的无私品德愈加钦佩。

 

人物简介

 

黄纬禄(1916年12月18日―2011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黄纬禄长期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领导我国第一发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研制后,提出了“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成功研制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我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我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黄纬禄:千钧重压下敢拍板” 的相关文章

奋斗人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直是我用来策励自己的一句话。 一个肯吃苦、肯奋斗、不怕失败的人,即使尚未成功,但我相信他的前途是飞黄腾达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我们不怕吃苦,不管是遇到什麽大风大浪,或是急湍暗礁,也唯有在这种环境之下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反...

逼自己一把,你就优秀了

  1、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2、一个人的知识,通过学习可以得到;一个人的成长,必须通过磨练。 3、一件事,会干了,好好干;不会干了,尽力干。干的次数多了,自然会干。但是,首先,你要干。 4、一个人,想要优秀,你必须要接受挑战;一...

好好经营你的30―47岁

  1.学会放手 这个年龄已经不允许你不成熟,当你无力把握命运中的某种爱,某种缘,某种现实,学会放手。给自己身心一个全新的开始,只要信心在,勇气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 2.储蓄友谊 真挚的友谊是人生最温暖的一件外套。它是靠你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在这个年龄一定要好...

所有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胸中藏有大志的人,往往是一个很自律的人。 自律的人,既可怕,又可敬。如果是伙伴,你要跟他学会律己;如果是对手,你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 以前总觉得,人生苦短,应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人不风流枉少年。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

院士王梦恕成长历程

    1957年,王梦恕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唐山铁道学院桥隧系。当时桥梁专业很有名气,相比之下,隧道专业受到极大冷落。选择这一行就意味着要常年在深山野外奔波,干得再好只能在山的两头看到两个涧门,既没有形象美也缺少知名度。他反复思考,感到隧道和地下铁道工程在我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