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企业家 > 正文内容

田家炳:“吝啬”的大慈善家

2018年10月22日
   

他的名字,或冠于教学楼,或冠以实验室,或冠之图书馆。甚至,他的名字直接用于命名学校,“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的名称屡见不鲜。

这个数量有多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捐助教育事业以来,截至去年6月,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19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以“田家炳”命名的学校或学院遍及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百校之父”。

他是鼎鼎有名的慈善家,虽然他的捐赠数额不是最多,但他的捐赠数额占到了自己总资产的80%,这一点在国内鲜有人匹敌。

7月10日上午,他安详辞世,享年99岁。

以“抠”闻名

田家炳是香港有名的“皮革大王”。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投身公益。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然而,这样一位“皮革大王”、大慈善家,却以“抠”闻名。

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曾有记者不信田家炳的“吝啬”,亲自跑去明察暗访,待看到田家炳连矿泉水瓶都要循环使用,出去住酒店还要自己带香皂,方才信以为真。

如此“吝啬”的田家炳,在捐赠办教育上,却毫不“抠门”。

1997年,香港遭遇金融风暴,经济受到重大影响,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对外承诺的捐资难以为继。

怎么办?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他在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的大别墅!

想法一出,家人几乎齐齐反对。这栋花园式豪宅,田家炳已和夫人住了37年,是他们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田家炳决心已定。他说:“我已经答应了别人的申请,有了承诺就要做到。你们(指子孙)都已成家立业,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

最终,儿孙拗不过田家炳,他成功地卖出了房子。按照当时香港的房价,那栋房子的价钱超过1.2亿港元,但是为了尽快换成现金,田家炳把价格降到了5300万港元。买家听说背后故事,深受感动,又主动加了300万港元。最终,这栋住了37年的花园式豪宅,为田家炳换回5600万港元现金。

这让田家炳开心不已。“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20间学校,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那种收获,会比自己住大很多。”他说。

就是秉承这样的价值观,几十年来,在教育捐赠上,田家炳不遗余力,成为受人敬仰的大慈善家。

教育情怀

1993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编号2886的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据相关人士回忆,之所以将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是因为田家炳倾囊办教育的行为感人至深,“办教育的慈善家很多,但是像田家炳先生这样倾囊办教育的不多,他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那时,当“田家炳星”获得命名的消息传来,田家炳喜不自禁:“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对教育,田家炳有着最深重的挂念。

曾有学生问他,一生是否有遗憾?田家炳沉默良久,回答:“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多受一点教育。”

田家炳连中学都没有读完。彼时,他的中英数都学得很好,但是16岁那年,父亲不幸逝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刚刚读到初二的田家炳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这也成为田家炳一生的遗憾。他常常感慨:“如果我有机会受到更多、更高的教育,则会对我的事业有更大的帮助,也可能帮到更多的人。”

后来旅居国外的经历,对田家炳也影响很大。他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他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他说:“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在他前两年的著作《我的幸福人生》一书中,田家炳写道:“总结由1995年开始重点关注教育项目以来,获得社会人士的精神上的支持,使我的身体因心理上长期感到欢乐而更加健康,也把我的人生价值观提到最高的层次,更盼上天能让我多活几年,为社会、为民族多做些好事。”

有鉴于此,田家炳对教育人士极为尊重。

2006年,田家炳在广东参加第三届全国田家炳中学校长论坛。他向全场的中学校长致辞:“我的学历低,今天与诸位谈教育,实在惭愧。但是,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是我毕生希望所在。中学教育是兴学育才的基础,而校长是全校的掌舵者,实在有望诸位努力。”

言罢,时年87岁高龄的他,向着全场深深鞠了一躬,坚持不要别人搀扶,一步步地走下主席台。

一生低调

回望田家炳的一生,尤为让舆论感叹的是,尽管他因捐资助学而声誉日隆,但却没有在社会团体或政界担任一丁点儿职务。

其实他受到的邀约极多,但他秉承先父“宁可实而不华”的祖训,一一婉拒。

他有过详细解释:“我生活简朴、平民化。我宁愿没有那些非与我有直接关系的荣誉。更何况我所付出的每一笔捐献,都觉得是自己应该做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上无形的满足和快乐,不想再得到其他什么了。”

这种低调,由生,至死。

他去世后,按照遗愿,葬礼仅由家人出席,以给家人一个安静缅怀的空间。

也是因为这种贯穿一生的低调,他本人甚少见诸报端。

然而,对那些每天出入“田家炳中学”“田家炳小学”“田家炳教学楼”的学子来说,他的名字和代表的精神,已深深融入心中。

7月10日、11日两天,在黑龙江,在四川,在湖南,在香港……全国各地受过田家炳资助的学校,不约而同地举行悼念活动,怀念这位为中国教育事业倾尽所有的老人。

斯人已去,音容宛在。

他的一段话,为人们反复提起――

“对钱,我认为够用就好。所以,我到现在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田家炳:“吝啬”的大慈善家” 的相关文章

卢作孚

      毛泽东在回顾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过程时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我国的实业界有四个人是不能忘记的。其中就有他――一代船王卢作孚。毛泽东惋惜地说:“如果卢作孚先生还在,他所要担负的责任总比民生公司要大得多啊!”   卢作孚这个名字对年轻的一...

刘永行:我们企业在全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低成本

    曾有人说,刘永行类似于金庸小说中的郭靖,练的是“降龙十八掌”,他就这么一掌一掌地推过去,最后居然就把怀抱粗的大树给拦腰切断了。   降龙十八掌的掌法并不出奇,甚至可以说是笨拙,关键是看内功。内功是什么?刘永行对本报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制造业来说,目前在全球的核心竞...

黄宏生:没人接班最痛苦

    说起彩电业,应该说没有人不知道创维;而说起创维,也就不能不提到黄宏生。创维这家位列彩电业前三强,年销售额达100亿的企业其实是当初黄宏生个人做起的一家民营企业。在谈到创业中的艰辛时,黄宏生显得很淡然,他说:“痛苦是一种常态,要有准备接受痛苦、历练的心理准备。只有如此,才能享受...

叶青:为社会留下建筑精品

    叶青是那种乍看上去平淡从容的人,但在他的笑容下面,却让人明显感到一股子蓬蓬勃勃的力量。在全国工商联连任两届的代表中,叶青不可谓不年轻―――只有区区36岁,但在公众的关注圈之外,他掌控的拥有近千名员工的企业已经做的十足的“小”而“健康”。   退出服装业跨向房地产   叶青...

郑裕彤:和李嘉诚一起傲立财富颠峰

     去年12月,新世界宣布以新世界中国的名义,斥资5500万元人民币,购入2500万股ST股四川一纺的国有股,持股比例达21.82%,成为这家有除牌危机的国企第二大股东。     郑裕彤透露崇光百货会与刘氏兄弟在上海的九百城市广场和上海久光百资业务,捆绑一起...

孙家广与清华同方

    当教授遇上个体户   已有打算将来写一本小说讲述自己的故事的孙家广,必定忘不了1993年的10月13日。七年前的这一天,孙家广“迈上了自己致力于中国软件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台阶”――这位正愁没钱的清华大学教授得到了广东顺德一个姓劳的个体户一笔投资。劳自己的小企业是生产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