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光:捐出亿万收藏泽被家乡学校
“孙大光夫妇捐赠文物30周年特展”在安徽博物院举行。
提起孙大光的名字,年轻一代可能有些陌生。他是安徽寿县人,曾任国家交通部部长、地矿部部长等要职。同时他又是一名收藏家,倾其一生收藏的书画名作曾被故宫借展,但最终他把藏品全部捐赠给了安徽省博物馆,只为支持家乡教育事业。今年1月7日是孙大光先生诞辰100周年,也是孙大光夫妇向安徽捐赠文物30周年,1月7日上午,“孙大光夫妇捐赠文物30周年特展”在安徽博物院举行,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专访前来参加展览的孙大光之女孙茜苓,讲述孙大光为家乡捐赠背后的点点滴滴。
节衣缩食,只为收藏字画
干了一辈子地矿工作的孙大光先生,其实是个“文化人”。195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孙大光到北京琉璃厂逛了一家画店,从此迷上了字画收藏。
“那时候父亲母亲的工资比普通家庭要高一些,但全部都用在了收藏上。”孙茜苓回忆,在她的记忆中,父母都是节俭之人,父亲收藏字画后,更是节衣缩食。“上学时我们姐弟一个月零用钱只有20元,交了学费饭都得省着吃。家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父亲的一件毛衣就穿了40多年。”
她告诉记者,有一次,父亲在琉璃厂看上一幅画,一番讨价还价后,对方同意200元售出。那个年代,200元是笔“巨款”了,父亲赶紧回家向母亲“汇报”,母亲纵然心里不情愿,但还是拧不过执着的父亲,最终把这幅画收了回来。
经过多年努力,孙大光收藏的字画和珍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战国时期文物有5件,唐宋明清瓷器17件,数量最多的是明清时期的书画,包括了文徵明、徐渭、郑板桥等名家之作,仅清初大画家石涛的作品就有6件之多。
回报家乡,捐出上亿收藏
从小离家,孙大光一直在外工作,直到1986年,从工作一线离休的孙大光和妻子张刚回到阔别53年的老家寿县。
一到老家,孙大光便去位于堰口的母校探望,但眼前的一切让他大吃一惊。“父亲当年的小学还在,但是屋子已经破败不堪,没有窗户,也没有桌椅,学生就坐在自己带的小凳子上,即便这样,每间教室还挤着80多个学生。”孙茜苓那次并没有和父母一起回去,她后来听随行的人说,父亲当时就落泪了。
回北京后,孙大光一直在想,如何回报家乡,如何帮助家乡搞教育。“我们开了个家庭会议,父亲说要把字画捐出去。”孙茜苓说,当时挺吃惊的,“因为父亲视这些字画如命一样,但我们很能理解他,也都支持他。”
很快,孙大光与安徽省博物馆联系上,表示要捐出191件文物,但要求能得到一笔资金。“这些文物价值上亿,但父亲没想过开高价,而是够建一所学校就行。”孙茜苓说。
拍卖收藏,助力家乡教育
“当时省里的文物专家到北京看画,一看真是吓一跳,文物等级和价值之高让专家大为惊叹。”安徽博物院保管部徐大珍部长告诉记者,当时省博接受了这批捐赠,191件文物填补了当时省博物馆馆藏37项空白,其中20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随后,安徽省博物馆奖给孙大光先生45万元。孙大光用这笔奖金重建了堰口小学,同时还为寿县一中建了一栋“春晖楼”。
第一次捐赠后,孙大光先生一直惦记着家乡的教育事业。“可能是父亲小时候经历过上不起学的窘境,让他晚年更加关注教育,希望能帮助更多贫苦的孩子读书。”孙茜苓告诉记者。
1997年,80岁高龄的孙大光决定把后来收藏的50幅近当代字画拍卖,所得款项用于资助安徽籍贫困学生。这次拍卖共拍得450万元,其中100万元交给寿县的几所中学建教学楼,剩余的350万元,则成立了“孙大光、张刚奖助学金”,帮助品学兼优的安徽籍贫困学子。
三次捐赠,彰显无私人生
“父亲的第三次捐赠,是决定捐赠自己的遗体。”孙茜苓回想起当年情景,眼中泛起了泪花。她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有些地方领导干部去世后的葬礼大搞攀比,民间丧事也大操大办,十分劳民伤财。对这种陋习深恶痛绝的孙大光还曾给党中央写了一封关于取消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书。
此后孙大光就和妻子张刚说,自己去世后要一切从简,不允许大操大办,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还要把遗体捐赠给医院做研究。“父亲的这一决定早就有了,但只告诉了母亲,作为子女是父亲临终时才知道的。”孙茜苓说。
2005年1月,孙大光先生在北京去世。“一切都是按照父亲嘱托。”孙茜苓说,多年后,父亲的骨灰被分成两份,一份安葬在北京,一份送到了家乡寿县八公山下安葬,他们也会定期回寿县老家为父亲扫墓。“每次回来看到父亲建起的学校,就更能理解父亲三次无私的捐献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