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政治家 > 正文内容

十朝宰相冯道

2021年03月04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宰相的位置万人瞩目,是无数读书人的渴望!

然伴君如伴虎,这宰相虽牛,想当得长久却不那么容易。历史上不少人都曾经身居高位,但好景不长就黯然落幕,甚至刀斧加身,落得悲凉下场。

却有这么一位高人,历经十位皇帝而不倒,始终在朝堂之上纵横捭阖,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这便是五代十国的高人――传奇宰相冯道!

 

冯道为人,历史上从来都是毁誉不一。对他的评价或褒或贬,针锋相对,大相径庭,所谓“谤满天下,誉满天下”,都不遗余力。

冯道(882年-954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五代时期宰相。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并先后辅佐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等十位皇帝,还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期间,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被追封瀛王,谥号文懿。

历仕四朝,侍奉过十位皇帝,皇帝你死我活,走马灯似的轮换,而冯道都能稳居高位。这样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旧五代史》盛赞“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

冯道去世时正好是73岁,与孔子同寿,故“时人皆共称叹”。死后葬礼万人空巷,纸钱飞扬,使道路两旁树枝染成灰色,后周世宗为此罢朝三日,以示悼念,并追封其为瀛王。

宋初名臣范质对冯道的评价是:“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迁贸,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资治通鉴》卷二九一引)

王安石则认为冯道能够在乱世忍辱负重,乃是接济天下苍生的行为,是真正的儒者,谓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诸佛菩萨行。”

 

但后人却又有不同的说法。

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并以春秋笔法评点说:“(冯)道视丧君亡国亦未尝以屑意。”“当是时,天下大乱,戎夷交侵,生民之命,急于倒悬,道方自号‘长乐老’,著书数百言,陈己更事四姓及契丹所得阶勋官爵以为荣。”

司马光则痛斥其为“奸臣之尤”!明清时期的王夫之、王鸣盛、赵翼等人也都对冯道之作为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视和批判。

被誉之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范文澜更是对冯道痛加挞伐,斥之为“奴才中的奴才”!

无论褒贬如何,对冯道的批判多在于其人品和气节。

但抛离环境谈人性,本就不是什么圣人理论。人都是有私心的,千古艰难惟一死,死很容易,活着才难,尤其是活着还要做事,则难上加难。

冯道见风使舵不假,说明他很识时务。五代十国那般杂乱的年代,城头变化大王旗,也就十来年的功夫。这忠诚二字实在是无从说起啊,冯道对当朝不忠,但他忠的是自己,忠的是做事情。能保持在高位做一些好事,这已经很了不起了。

对此,就是连称他为“无廉耻者”的欧阳修也没有否定。

例如:他“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在随军当书记时,住在草棚中,连床和卧具都不用,直接睡在草上;发到的俸禄后与随从、仆人一起花,与他们吃一样的伙食,毫不在意;将士抢来美女送给他,实在推却不了,就另外找间屋子养着,找到其家长后再送回去。

在丧父后辞去翰林学士回到景城故乡时,正逢大饥荒,当即倾家财救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屋里,还亲自耕田背柴;有人田地荒废又没有能力耕种,他便在夜里悄悄地去帮人耕种,主人得知后登门致谢,他却表示没有值得感谢的地方;对地方官的馈赠,也一概不受。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以及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被抑制。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上,做官是一门极其高深的艺术,而这艺术看起来很神秘,其实只隔一层纸。

说实话,冯道在中国仕宦史上算是一个奇迹,如此神通,他凭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狡诈,他把狡诈的性格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奸险、狡诈,皆为其所用。他善于工心计,在五代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他周旋于各国君之间,以极高明的手段,随事务代,从而创造了历史五朝不倒翁的官场记录。用现在的话说,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做官学”。

冯道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现在能够及时辩明政治风向,调整政治立场和服务对象。每次的政治风云中,冯道都能及时调转船头,短时间内把在前一朝累积的官声名望转换为取信后一朝的政治资本。

冯道为官从政的又一秘诀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从不“逆取”,特别善于“顺守”,尤其善于以幽默方式,在谈笑之中化解矛盾,并顺势委婉讽谏,引导一个个强盗皇帝为天下百姓做点好事。

冯道不是为保身而保身,为做官而做官,其中是由其价值观引领的。冯道的表现,别说是他同时代的人,就是孔子再世,也很难做到。孔子生当春秋乱世,虽然周游列国,以寻找机会施展政治抱负,但最终政治上一事无成,连自己都自嘲是“丧家之犬”,就是证明。

 

冯道曾写过《偶成》一诗,以述其志: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狼虎丛中也立身。

全诗大意是说,身处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过什么,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够找到出路。在眼前这个朝代频繁更替的世界,夺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霉的人,就要勇于离弃他。生当乱世,也绝不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但不必固执于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条!往哪里走都是一片通涂。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窝里也能安身立命。

立志官场的朋友们,不妨学一学冯道的为人处世,或许有不一样的味道哦。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十朝宰相冯道” 的相关文章

张骞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

包拯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后来,开封府来了个新任知府包拯,这种情况才有了点改变。   包拯是庐州合肥人,早年做过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的县令。有一次,县里发生一个案件,有个农民夜...

王安石

      宋仁宗做了四十年皇帝,虽然也用过像范仲淹、包拯等一些正直的大臣,但是并没有改革的决心,国家越来越衰弱下去。他没有儿子,死后由一个皇族子弟做他的继承人,这就是宋英宗。英宗即位四年,就害病死了。太子赵顼(音xū)   即位,这就是宋神宗。   宋神宗...

海瑞刚正不阿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党,一点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

范仲淹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毫州(今安徽毫县)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商丘,下同),整个城市轰动了,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有一个学生闭门不出,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叫他:“快去看...

康熙皇帝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族,年号康熙,故亦称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而又功绩卓著的著名皇帝。   顺治十八年(1661),年仅8岁的康熙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辅政大臣代理国政。当时,鳌拜等人专权擅政,为非作歹,吴三桂、尚之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