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军事家 > 正文内容

有济无济俞济时

2024年08月03日
   

档案索引

 

这是一封“情深深泪蒙蒙”的手写信笺,将军铁血背后,可见柔软心肠。在浙江省档案馆的馆藏中,这属于一份难得的“情感档案”。那是俞济时1941年8月20日写给中国银行杭州分行行长金润泉的:“蒋伯清兄殉职后,弟拟私人出资壹万元,存储银行,为其幼子教育基金,以示不忘故友之谊……”

蒋伯清即蒋志英,浙江诸暨人,是抗战中牺牲的两百多位国民革命军将军中的一位,时年39岁,其幼子才3岁。济人济友、济时济世的俞济时,后来以蒋介石的侍卫长名世。

 

 

“扶俞先生一把”

 

宓熙在回忆自己给蒋介石当卫队长时,讲到一个“小庙求签”的细节。1926年北伐军攻南昌前夕,彼时还信佛的蒋介石,散步时见一关帝庙,就进去求了一签,老和尚得知他问战事胜败,就说“要防止切断后路”。随后老蒋有了布防,孙传芳手下一部钻隧道出来,冲向蒋的司令部,要截断其后路;蒋介石幸有防范,对方未得逞,反而被俘逾千人。总司令不仅需要卫兵的保护,还需要迷信的“救济”,不知是喜是悲。

曾给孙中山当过卫士的宓熙,是浙江宁海人。中途出来给蒋介石做侍卫长的俞济时,则是浙江奉化人,是老蒋的小老乡,更是老蒋“圈子里”的人,1942年始任侍卫长。毛泽东的军队打过长江后,蒋介石不得不最后离开家乡奉化,那是1949年4月25日,他们从宁海县西店乡的团�氪逑潞#�先乘竹排,再上汽艇,再接驳到太康号军舰――这军舰是俞济时通过海军弄来的。俞济时当时患有足疾,走路不便,蒋介石下竹排进入汽艇后,特地探出头来,关照了一声:“扶俞先生一把。”其时已享受陆军上将待遇的侍卫长,原来也要他人“扶济”一把的。

111年前的1904年,俞济时出生;91年前的1924年,20岁的俞济时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1931年,俞济时任张治中部88师师长,随后挥师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腹部中弹,受了重伤;该师阵亡将士纪念牌坊,立于杭州西溪路,上刻俞济时书撰的著名联句:“华表接青霄一角湖山归战骨,墓门萋碧草十年汗马念前功”。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俞济时担任74军首任军长,率部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

跟陈布雷两度到浙江任教育厅长相似,俞济时曾两度到浙江省担任保安处长:第一次是1933年1月――大背景是“剿共”;第二次是1940年1月――大背景是抗战。1941年俞济时因蒋志英的牺牲给金润泉写信,那时抗战处于最艰难的时期。

 

“彻底剿灭方酋志敏部”

 

保安处管的是地方武装。在浙江省档案馆提供的浙江文史资料选辑第13辑中,有汪煜的文章《两任浙江保安处长的俞济时》,其中提到――

浙江省保安处于1929年由“浙江省省防军司令部”改组而成,和省政府秘书处合衙办公,同在杭州梅花碑省政府内;蒋介石派俞济时来浙之前,即召去面谕“除办好浙省保安团队之外,要切实整编各县的保卫团……”俞既衔命来浙,就竭力整饬地方团练、加强统治力量。是时省府主席鲁涤平、秘书长鲁岱、民政厅长吕必筹,处事敷衍,政令迟滞,时人讽之曰:“主席病三年,秘书长嫖三年,民政厅长醉三年”,活脱脱描绘出当时国民党官场中的腐败……

这期间,俞济时干出名的则是“反共剿匪”之事。他在1934年11月兼任赣浙皖闽边区“追剿纵队”司令,指挥属下与红军作战。其时,同是黄埔军校出来的王耀武,所率的补充一旅暂归俞济时指挥,对抗方志敏的红十军团、红七军团。1934年11月,王耀武率部与红十军团、红七军团在皖南谭家桥激战,红军损失惨重。1935年1月,方志敏被俘,在狱中写下了《可爱的中国》等名篇,同年8月在南昌就义。

此刻的俞济时,“济”的是什么?晚年,他在台湾写了许多本回忆录,由“国防部史政编译局”出版,其中一本长长的书名是《赣浙皖闽边区――彻底剿灭方酋志敏部(红第七、第十军团)纪实》。这里的“酋”,即匪首。时势造人,什么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什么样的人;在国共对抗的时代,“忠蒋”的俞济时,也就那样了。

第一次国共内战,双方不能通过政宪手段解决矛盾、组建联合政府,而是动用武力解决�o属于非必要的战争,且给岛国日本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这十年内战,本身是兄弟相残、同胞互害,“和衷共济”是不存在的;直到抗战,才有了共御外敌的“同舟共济”。

 

“不忘故友之谊”

 

1940年春,在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86军军长任上,俞济时第二次来浙接受新命。抗战开始不久就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的黄绍�f,招兵买马成立了“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有4个纵队,等于4个师,总司令部设在金华,并在丽水大港头秘密建立了兵工厂。俞济时到浙江兼了“抗卫团”副总司令,8月又

兼浙东海防(宁台守备军)总指挥。

1941年春,浙东抗日战事爆发,镇海、宁波、绍兴、温州等沿海地区相继沦陷。台州守备区少将指挥官蒋志英,遭遇登陆日军,不幸被刺死。当时他的儿子只有3岁,正可谓“忍情轻断思家念,昂然含笑赴沙场”,战死在沙场。

蒋志英,字伯清,生于1902年。他和宓熙一样,在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第一期,时间上相当于黄埔军校第三期。蒋志英以成绩优良毕业,北伐时期战功显著,抗战开始后,任浙江省保安第二支队少将司令官。

蒋志英先期负责绍兴防线,他到绍兴近海的杭州湾一带观察地形,城乡分别择要布防;有一地还建了座木桥,以利进退,名曰“志英桥”。1940年,蒋志英调任台州守备司令部少将指挥官。1941年4月18日夜,日军主力第五师团及海军陆战队,在黄昏涨潮时,溯椒江而上,在葭芷登陆,海门失守,将领牺牲。

年长两岁的蒋志英以身殉国,俞济时当然是很难过的,他喟叹:“余之良将亡矣!”在追悼会上失声痛哭,并呈请追授蒋志英中将军衔。待战事稍安,他在8月20日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给杭州的银行家金润泉写信,专用的“济时用笺”用了两页,表达了“私人出资帮助遗孤”的意愿,并详细询问如何存储为妥,怎样才能利息高一点,而且想到要防止被挪用。

此时此刻,俞济时济人济友的心愿是真切的。在纪实文章中,俞济时往往被描述为胆小的军人,害怕到第一线吃弹片、吃子弹,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是善于用人、体恤下属,所率将士会为他谋智谋勇、谋战谋功。

第二年――1942年11月,俞济时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卫长,从此为蒋介石贴身服务多年;翌年他随侍“委座”赴埃及出席著名的开罗会议。

1945年,抗战取得“惨胜”之后,俞济时工作过的浙江省保安处,也升格为浙江省保安司令部,1949年5月浙江解放,这机构也随之瓦解。

1949年1月,俞济时随侍“下野”的蒋介石退居奉化溪口,4月25日上了军舰,面对茫茫大海,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不久就去了台湾。从“同竹排共济”,到“同汽艇共济”,再到“同军舰共济”,俞济时与蒋介石一直“同舟共济”,哪想到,老蒋最终却抛弃了他。

 

“我是太监头”

 

多年以后,当俞济时回想起1955年6月初的一个晚上,在自家擦枪走火击伤大腿的时候,心里一定戚戚然。

蒋介石退到台湾之后,起用新人,有意冷落一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军政要员,诸如何应钦、汤恩伯、胡宗南等,先后被弃之如敝屣。华宸所著的《蒋介石的铁血卫队》(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一书说到,俞济时像一颗政坛不老松,有人比较他和前任王世和:“俞济时虽是豁嘴,却比王世和幸运千万倍!”

俞济时是天生的“豁嘴”――唇腭裂,那时补好亦难,尽管不严重,终归不好看。但他确实是幸运的,在蒋介石的侍卫长中,任职时间最长,最受宠信,去哪里老蒋都带着他。1949年7月,在风雨飘摇中,蒋介石还由他陪侍去了一趟菲律宾,名义为访问,实质是为台湾如果守不住就准备流亡菲律宾。到台湾后,俞济时换过好几个头衔,但老蒋批示,安全警卫工作仍由俞济时负责,出行仍要他随侍。

从1942年11月到1956年10月,俞济时负责保护蒋介石长达15年。他曾对侍卫官们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的工作犹如太监。你们是太监,我是太监头。”引得哈哈大笑。可最终还是做不成这“太监头”了――那次擦枪走火,成了他命运的拐点。

似乎难以置信,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怎么会如此大意致使枪支走火?恰巧第二天有场军演,老蒋要去检阅,按照惯例俞济时得事必躬亲,先到现场督导警卫安全事宜。他受伤了,当然就去不了了。而就在他受伤的那天夜里,蒋经国管辖的情治部门,宣告破获了“孙立人兵变案”。“己欲立而立人”的孙立人,是优秀的军事家,是战功赫赫的抗战名将。说是他与外国势力共谋“兵变”,要取蒋而代之。孙很快就被软禁,俞则被扯上了“关系”,说他给自己演了一场“苦肉计”,是故意不到场,小蒋就是这么看的。

孙立人自此被蒋氏父子软禁33年,直至1988年3月才恢复自由,两年后在台中市去世――他1900年生人,享年90岁。事发后第二年俞济时被排挤出了侍从室,去坐了个“国策顾问”的冷板凳。此时已没有人“济”他了,自我辩解亦无济于事,何况他本来就口才欠佳,还带有口吃。跟孙立人一样,俞济时也于1990年去世,这样算来,他被打入“冷宫”长达34年。

坐在“冷板凳”上,没有别的事好干,俞济时就动手写回忆录,以此为“济”。有部代表作,书名《八十虚度追忆》,蒋宋美龄在序言中说,“拱卫领袖十五年如一日,即是难能可贵矣”。然而,看看这“虚度”二字,多少感喟尽在不言中。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有济无济俞济时” 的相关文章

春秋末期吴国军事思想家--孙武

    《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然而,这部著作者是谁呢?学术界议论纷纷,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

卫青与霍去病

    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当差的。卫青长大以后,在平阳侯家当了一名骑奴。后来,因为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进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就在李广在战斗中被匈奴兵俘虏后又逃回的那年,汉军四路人马,三路都失败了,只有卫青打了个...

抗英民族英雄裕谦

  裕谦(1793―1841),原名裕泰,字鲁山,号舒亭。内蒙古察哈尔镶黄旗(今锡林郭勒盟)人。蒙古博罗忒氏。清代蒙古族杰出爱国将领。   裕谦生于封建官僚家庭。曾祖父班第任内阁中书、兵部尚书,祖父巴禄为绥远城将军,父庆麟为京口副都统。   嘉庆二十二年(1817),裕谦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派兵进犯上谷(治所在今河北怀来东南)。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名将军带领人马分头出击。   在四名将军中,要数李广年纪最大,资格最老。李广在汉文帝时候就做了将军;汉景帝的时候,他跟周亚夫一起平定七国之乱,立过大功;后来,汉景帝又派他去做上郡(...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

孙膑

      战国时期的齐国,在远离齐都临淄的一个偏僻山村里,晚年的孙膑深居简出,潜心于军事理论的研究和著述。时值深秋时节,这一天,孙膑从堆满简牍的几案上抬起头,望着窗外瑟瑟的秋风中纷纷飘落的枯叶,目光不由地转到了那双残废的双腿上,昔日那些艰难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