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模范 > 正文内容

沈飞钳工陈阿玉,用一把木榔头敲下“歼-5”试制难关

2020年11月26日
   

在沈飞航空博览园“航空报国”馆歼-5飞机展位前,有一个醒目的展柜,里面摆放的是沈飞员工陈阿玉的遗物。除了勋章、手表等物品外,平日里游客问的最多的问题是:这个木榔头是干什么用的?和造飞机有关系吗?还真的有关系。在工业自动化程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很难想象,我国的航空工业在起步之初,老一辈航空人,面对的是怎样的艰辛。沈飞在试制歼-5战斗机时,钳工陈阿玉就用这把木榔头,攻克了连苏联专家都挠头的技术难关。这把神奇的木榔头,不但见证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也见证了老一辈航空人令人感怀的进取、奉献精神。

 

支援沈飞 936名上海工人赴东北

 

“你听陈阿玉这个名字,就知道他应该是南方人。”据沈飞新闻办的高洋介绍,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的沈飞,创建于1951年。当时,在党中央“全国支援国防工业建设”的号召下,上海市委、市政府精挑细选了936人,赶赴东北支援沈飞,他们绝大部分是成熟的技术工人。

“当时沈飞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跟繁华都市上海相比是天壤之别。”高洋称,这些告别家乡、不远千里而来的工人,面对的沈飞,就是关外废墟上的一个破工厂,只有几个破旧厂房和一座办公楼。飞机场周围,散落着几户农家,周围是一些疏疏落落的高粱地、苞米地和几座败墓荒冢。

陈阿玉是浙江黄岩县人,他从上海来到沈飞后,成了一名钳工。当时正值航空工业的起步时期,沈飞的工人们吃的是高粱米饭,住的是日伪时期的劳工房,夏天漏雨,冬天透风。陈阿玉的工资比在上海时少了一半,但他不但没有动摇,还鼓励一起来的工友克服困难,留下来建设沈飞。

 

攻克难关 一把木榔头显神奇

 

1953年11月,苏联向中国移交米格-17(即歼-5)歼击机的制造许可证。此时的陈阿玉任沈飞型架车间工段主任。1954年10月,航空工业局向沈飞下达试制歼-5的命令。

1955年3月,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到厂;9月,大批飞机零件也来了。沈飞上下开始了无休止的学习、加班和反复的演练与实践。三个月后,大部分工人可以独立工作了。

歼-5是中国第一种喷气式飞机,飞行速度达到声速的1.03倍,有25万个零部件,全金属结构,机头进气,还配装了一台离心式涡轮发动机。试制这样先进的飞机,让此前只修理过破飞机的沈飞工人无比兴奋,但对他们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对设计和技术人员来说,也是开天辟地头一回。许多工人说:我们没见过飞机的人,要制造飞机了!

当时苏联提供了图样、工艺文件、零件、原材料以及飞机部件和整机作为参考,但它们却不是来自一家工厂,3000多个不协调的问题摆在面前。按苏联专家的意见,从头做成完整的一套,没有三年时间下不来。

在新机试制开始,就出现了机翼标准件结合交点变形、全机标准样件无法对合的难题。陈阿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晚上下班,他也不回去休息,围着飞机一圈又一圈地转,左思右想。凭着丰富的经验,他大胆地想出手工校正变形的方法,动手用木榔头,小心翼翼、一点一点地将变形处校正过来,使全机标准样件的对合工作按期完成。第二天,请苏联专家来看,专家乐了,伸出大拇指,连声喊着“哈拉寿,哈拉寿(好,好)”。工友们也都称陈阿玉的木榔头是一把“神奇的木榔头”。精通钳、焊、钣金等多种技术的陈阿玉,在试制歼-5的过程中化解了很多生产技术难题。

1956年,标记为“中0101”的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最初被命名为“五六式”,后改称“歼-5”。

1956年,标记为“中0101”的喷气式战斗机首飞成功,最初被命名为“五六式”,后改称“歼-5”。

就这样,沈飞上下凭借“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各个击破”的信念,不到一年半时间,就将3000多个问题一一攻克。

1956年7月19日,歼-5首飞成功。它的试制成功并迅速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使中国一举跨进了喷气时代,成为世界上第七个拥有喷气技术的国家。从1956年批量生产到1959年停产,沈飞共生产歼-5飞机767架。在当时中国空军最需要战斗机时,歼-5发挥了极大作用,在国防前线屡立战功。

 

全身奉献 超八级钳工获多项殊荣

 

歼-5诞生10年之后的1966年4月,我国开始自行设计研制歼-8飞机。当时,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派出500余人来沈飞现场设计,陈阿玉作为厂所“三结合”的副队长,组织沈飞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为歼-8飞机的设计提出2330多条改进方案,其中1600多条被采纳,重大改进40条,有力改善了飞机的工艺和性能。

陈阿玉十分善于钻研,他为飞机标准样件、型架、模夹具制造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不少发明创造攻克了技术关键,替代当时紧缺的设备或材料,并且节省了大量资金、材料、工时,有些革新项目提高效率几十倍。

陈阿玉是沈飞成立后,第一个荣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的国家级劳动模范,还被国家授予“超八级”钳工的荣誉称号。

1979年12月陈阿玉退休,1984年12月病逝。2001年沈飞创建航空博览园,陈阿玉的家人将他的遗物捐赠给博览园,其中就包括这把木榔头。

陈阿玉用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为新中国歼-5、歼教1、歼-6、歼-7、歼-8等飞机的研制留下了闪光的业绩。老一辈航空人在制造中不断改进工艺、突破极限的工匠精神,直至今天,仍在激励、鼓舞着新一代航空人。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沈飞钳工陈阿玉,用一把木榔头敲下“歼-5”试制难关” 的相关文章

郎平自传

  失踪的球袜   1998年11月1日我们从东京直飞鹿儿岛。   鹿儿岛在日本的西部,是个小岛。我们下榻的旅馆正对面是个“活火山”,可紧挨着山脚却住着很多的人家。我奇怪,这些人家为什么不搬走?日本的陪同人员告诉我,因为这些住户喜欢、留恋这儿独特的风景,就是不愿离开,一旦有预报再走也不晚。   ...

鉴湖女侠秋谨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若将依,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这首《满江红》作者是秋瑾,她在词中说自己“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

航海家──郑和

  郑和(1371-1435),本姓马,名和,小字三保(或“宝”),回族。明云南昆阳州宝山乡和代村(今属晋宁县)人。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父亲都曾先后赴阿拉伯麦加朝觐。故自幼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被虏掠至南京,入宫成为太监。由于他聪慧勤勉,又屡立奇功,因而深得明成祖朱棣赏识,获赐“郑”姓,更...

汉藏友好的使者――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680),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汉族。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

上书是我向农民忏悔

    李昌平,38岁,经济学硕士。原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 2000年2月10日,李昌平含泪写下一封“一个乡党委书记的心里话”的长信,上书国务院;3月下旬,国务院领导作出批示,农业部派员暗访监利县。随后,一场“痛苦而又尖锐的改革”在监利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