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中庸》第十四章的人生境界
明季抗倭名将俞大猷一生运途多舛,虽有惊天勋业,却总是为流言蜚语所伤,多次横祸飞来,身陷囹圄。然而无论得失,他总是淡然处之,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只是笑道:“吾自处中庸第十四章矣。”这种从容与镇定,令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涵养功夫。明季中晚期的名将,多数不得善终,而俞大猷尽管屡遭不测,最终却能以八十多高龄而善终,正是他不抱怨的人生态度,多次使他得以化险为夷。
《中庸》第十四章,便是俞大猷的人生观指南,我们且来看看这一章是些什么文字,为何有如此巨大的能量。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身处什么样的地位,就去做本分内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必羡慕其他人。你是富贵人家,那就做富贵人家应做的事;你是贫贱人家,就做贫贱人家应做的事;你呆在美国这种夷狄国家,就做在美国这种夷狄国家里能做的事;你身处患难之中,就做患难中所能做的事情。这样的话,无论你是何种境遇,都可以安然自得。
身处上位者,不仗势欺人;身处下位的人,不必刻意攀援贵人。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那么不会整天没事抱怨这抱怨那了,不怨天不尤人。孔老夫子说:“射箭的道理与君子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是射歪了,就应该反求诸己,反省一下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说白了,这段话写的就是不抱怨的人生。
人类思想最精华的部分,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是求之于内,而非求之于外。财富、地位、名声、国家、社会等等,都是外在的。人们往往会抱怨外在的境遇,抱怨自己贫穷,抱怨地位低下,抱怨生在不自由的国家,抱怨活在不公正的社会。可是不要忘了,内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你的理想、志向是任何外在力量都夺不走的,孔夫子不是说了吗,“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今天,无论我们称之为“工业化时代”或者“后工业化时代”,人类在物欲上的追求登峰造极,而中国尤其如此。财富几乎成了衡量人生成功的惟一标尺,在整个社会思潮中,已经看不到“贫贱者的哲学”了。历代圣贤,从来不以贫贱为耻,甚至还以为光荣。为什么呢?因为贫贱更能磨炼人的品质,增长人的才能与勇气。养尊处优,就是温室中的花朵,没见过大风大雨,反倒难成大器。君不见京城贵公子,开宝马揍人、轮奸民女,此社会败类也。
这里我说一个田子方的故事。
田子方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高人,魏文侯将他当作老师对待,非常敬重他。有一回,魏国太子魏击乘马车出门,正巧看到田子方在路上瞎��Q,他赶紧停车,从车上下来,向田子方下拜行礼。田子方只是“嗯”了一声,并不还礼,大摇大摆就要离开。这时魏击自尊心受打击了,他“腾――”的窜起来,抓住田子方的手质问说:“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
“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田子方对魏击就是当头一棒。他解释说:“国君骄人就丢了国,大夫骄人就丢了家,丢了国就再没有国了,丢了家就再没有家了。像我们这样贫贱的人,本来就没什么好丢的,说的话不被采纳,做的事不合人意,就卷铺盖走人了,走到哪里顶多还是贫贱两字啊,没啥可丢了。”
这句话是很置地有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到了今天,裤兜里没有几文钱的人,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自惭形秽,这是因为现代的价值取向与古代相比已发生翻转。当然,有很多学者为贫困弱势群体的权利而努力,然而这也仅仅只是争取外在的东西,为什么就没有一种让贫贱者能挺立起腰杆的哲学呢?古代“安贫乐道”的思想却已是悄然褪色了,这些所谓有良知的学者也只是把目光放在“外”而不是“内”上。
惟有建立在“内在”之上的思想,才是有力量的。贫贱,无需面带惭色,因为与内在精神相比,外在的财富不值一提。只是在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面前,圣贤们的教诲也被丢到九霄云外了,人心迷失于外部的滚滚红尘,以致忘掉了自己拥有无坚不摧的内在力量。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何等的境界。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庄子直言不讳“家贫”,贫穷但志气不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楚王请他去当宰相,他理都不理,这是何等逍遥自在的境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简陋的住所正是心灵苦修的道场,又何陋之有呢?
有了先贤思想灯塔的照耀,贫贱不是自我完善的阻碍,更不能成为自卑的理由,因为衡量一个人的,不是金钱与地位,而是内在的品性。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的重心外移,非但富贵者,贫贱者亦把关注力都放在外部,那免不了要遭遇沮丧、气馁、迷惘、失落、抱怨等心态的影响。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先贤的教诲极是,先不要去抱怨社会、抱怨别人,你在抱怨的同时,损耗了时间,损耗了精力,损耗了激情,损耗了希望。人世间没有绝对的平等,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历史上伟大的人物,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要远超凡人,要是他们天天抱怨这抱怨那,又如何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呢?
人生的道路上经常横亘着一座座大山,但并非每座大山都要硬着头皮去攀爬,除非除此之外别无他路,否则我们绕道而行,同样可以到达目的地。是人选择了路,而不是路选择了人。这好比行军作战,一味猛攻敌人坚固的据点并非上策,高明的将军总会使用迂回侧击的手段来取得胜利。人生亦然,不是每个据点都要强攻,更多时候可以迂回前进,可以另辟蹊径。不是环境决定人,而是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境遇。
几年前,富士康跳楼跳出瘾了,一个接一个的年轻生命以这种悲情方式走向“解脱”,但这不是真正的解脱。每年高考前后,总有学子自杀的报道传出,徒令人感叹唏嘘,令多少家庭陷入悲恸中。为什么总出现这种事呢?因为他们太执著于眼前的坎了。像机器人那样工作太累太辛苦太没有前途,那总可以选择辞职吧,辞职不比自杀要强得多吗?大学没考上又如何呢?马云不还考了四年吗?我年轻时十分热衷于文学,也热衷于收罗中外文学大师的生平故事,发现他们中大多数人都没有高学历,都是自学成才。学历算什么呢?古代考状元,比今天考清华北大不知难上几千几万倍,可是今天你能说出他们的姓名吗?我能记得的状元就两个人,都是宋朝人,一个是张孝祥,一个是文天祥,这两个人算得上是伟大的人物。绝大多数的状元,并没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太多的事迹与影响,他们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与伟大扯不上什么关系。所以工作、考试都只不是惟一的路,大可迂回作战,绕道而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要把原因锁定在外部条件,外部局限只是假象罢了,是上天设置的障眼法。刘邦到四十多岁还是个小混混,却能推翻强秦;石勒从奴隶到皇帝,朱元璋从乞丐到天子,若是他们只看到外部的局限,早被滚滚红尘所吞噬,哪能创造人生的奇迹呢?我们不可否认,现今社会给人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压力――空前的竞争、高企的房价、贫富悬殊之下的心理失衡、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等等。但若对比百年之前,有理由感到庆幸,至少不会每日惴惴于死亡的威胁,至少发展的机会要多得多。
“穷则思变”,这条路走不通,一定还有别的路。应该由“我”来掌握外界,而不是让外界掌握“我”,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反求诸己”。射箭射不中靶心,莫怪自己的破弓烂矢,破弓烂矢当然不如强弓劲弩,但倘若反求诸己,勤加练习,不利的条件反倒会成为一种逆增上缘,让你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人世间有许多不平等之事,但并不能完全归于外在原因。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思想家管仲对人性就有异乎寻常的深刻理解,他曾经这样说过:“分地若一,强者能守,分财若一,智者能收。智者有十倍人之功,愚者有不赓本之事。”倘若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是否能实现一劳永逸的平等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的才能与抱负是不一样的,若干年后,勤奋者、聪明者的财产将远远超过懒惰者、愚昧者,这是不平等的内在原因,心智上的因素,将改变不同人的不同境遇。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终日抱怨来抱怨去,不如把这个时间用来好好反省自己。就算不能拥有外在的财富,也不能剥夺了自己内在的财富。外在的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人在天堂,钱在银行”,究竟如镜中花、水中月,不可能真正拥有。“素富贵,行乎富贵。”把财富用来促进社会进步,这才是财尽其用;“素贫贱,行乎贫贱。”庄子家贫,可是庄子何尝贫贱,他的思想上天入地,他的品格霁月光风,两千年来,多少人从他的思想里汲取养分,他的书是全人类共同的不朽财富,与他相比,范�~、吕不韦这些豪商巨贾的财富,如今安在哉?
人只要想快乐,就能获得快乐;只要想自得,就能自得;这是不需要凭借外在条件的。思想是有力量的,思想是有感应的,怎么样的思想,决定着怎么样的人生。当我们抱持“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信念时,无论是贫贱、患难都无法把我们打倒,也夺不去我们人生中的快乐、自得。《中庸》中一段短短的文字,能够给俞大猷这样伟大的人物予一生的信念,也必定能成为我们暗夜行路的指明灯,让我们的心灵通往无限的光明。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