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快乐生活 > 生活方式 > 正文内容

饮食:四种平衡很重要

2004年07月27日
“杂食者,美食也”―――杂与精的平衡   人体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从人类的进化历史看,必须有众多来源的食物才能满足营养平衡的需要。日常膳食中食物的种类虽然是有限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类摄取的谷物、蔬菜、水果与采摘的野生天然植物品种则是无限的。膳食偏简求精,实则有害无益,特别是对生长发育不利,偏食和食物过精易造成微量元素铁、锌、碘、矿物质元素钙和某些维生素的缺乏以及一些营养素的过剩。因此,除需注意食品色、香、味、形以外,更应提倡食品来源的多样化。

  古人说:“杂食者,美食也!”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曾谈到,为保持身体健康,每天要吃25~30种不同的食物,可谓杂矣!

  “食宜暖”―――膳食的冷热平衡

  “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指出了膳食的冷热平衡。“食宜暖”,生冷食物进食过多会损伤脾、胃和肺气,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体虚胃寒的人,应少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在夏日更应慎重。民间也强调“饥时勿急,空腹忌冷”。反之,饮食也不可太热,否则易烫伤胃脘、咽喉。据报道,在华北地区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就有喜饮热水、热粥的习惯。故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食前忌动,食后忌静”―――就餐前后动静平衡

  就餐前后动与静的平衡同样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饮食中所摄入的各种食物及营养与身体的热能消耗之间必须保持平衡。《论语・乡党》篇中说:“食不语,寝不言。”说明古人主张食前及食中宜静而专致,不可分心、高谈阔论,以利纳谷和消化。古人言:“饮食即卧,不消积聚,乃生百疾。”医学食疗古籍称“食后便卧令人患肺气、头风、中痞之疾,盖营卫不通,气血凝滞故而”,所以饭后要适当活动。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说明进食后缓行散步有利于健康。

  “胃好恬愉”―――进食前后的情绪平衡

  进食前和进食中保持平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消化功能正常进行,与此相反则会危害脾胃。《素问・举痛论》中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很难设想,人们在气血紊乱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消化功能的正常进行。古人说:“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进食过程中一切反常的情绪都应尽力排除。

  音乐对于消化功能有很大裨益。《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因此,我国道家不仅提出了“脾脏闻乐则磨”之说,还发展了一整套“音符”和“梵音”等,奏出柔和清悦的音乐以配合进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饮食:四种平衡很重要” 的相关文章

公筷公勺将挑起分餐“大梁”

  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张世尧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消费者提供公筷公勺,既可保持中餐饮食特点,又可减少传染性疾病传播,将成为广大中小餐厅推行分餐制的主要形式。   近日,分餐制这个20年前就曾提出的饮食卫生话题重新被社会各界热议。 5月20日,中国烹饪协会发布《餐饮业分餐制经营服务规范》标...

成年人的抗衰食品谱

  上海营养学会专家指出,个人要想保持年轻健康,可以在合理膳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抗衰老的食品。尤其是人到老年,就容易出现耳聋眼花、思维迟钝、记忆力衰退、四肢活动笨拙等,这些症状就是衰老的表现。为了延缓和抵抗衰老,从饮食角度来说,下列几种食品对老年人也是有益的。   ◆蜂王浆:能刺激大脑、脑...

让我们健康地享受“放荡”

  “放荡”:放,放下所有的面具,荡,荡涤一切烦恼。放荡我们自己,开始像电影、戏剧里的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精彩绝伦,重新诠释“放荡”的全新内涵。   没人希望自己像铁面人一样生活,更没人愿意永远坐在阴暗角落,做一个沙发土豆,无聊的看客。所以我们最好有一点儿专业精神,为什么不多扮演几个角色,我们为什...

压力:都市人的致命伤

      现代人生活紧张,许多人都感到无形的巨大压力。   「压力」曾一度被视为促使人类能够生存的重要因素。   克服压力,是一种天生面对危险时所产生的反应,一种直接由远古的祖先遗传至现代人的感觉;可惜的是,压力只会制造麻烦而一无是处。有些人却善用压力...

一天的喝水行程表

    真正有效的饮水方法,是指一口气(或一次过)将一整杯水(约200-250毫升)喝完为止,   而不是随便喝两口便算,这样才可令身体真正吸收使用。  当然,所谓一次过饮水并非一定要一口气喝完。如果只随便喝一两口来「止渴」,对身体根本无济于事。    饮好水  尽量避免常饮蒸馏...

现代人缺的不是营养,而是平衡

      分子矫正医学理论专家张韬玉教授认为―― 现代人缺的不是营养, 而是平衡   “秋冬进补”这一传统保健观念正受到质疑。分子矫正医学理论专家张韬玉教授日前在其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食品日益丰富,现代人非但不缺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