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桥梁建筑工程大师邓文中谈创新:停止教孩子“听话”
初见邓文中,就像一位邻家的老爷爷。
“你们说大声一点,我耳朵听不太清楚。”邓文中把手掌放到耳边,侧身倾听记者提问。这位戴着黑框眼镜、说话带点“港味”、满头银发的老人,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很难让人想到,正是他设计了遍布世界的上百座雄伟的大桥。作为世界级的桥梁建筑工程大师,国内鼎鼎有名的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
2016年海科会,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邓文中再次成为成都的座上宾。9月12日,他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他第二次参加海科会,目前在四川泸州有5座他参与设计的桥梁。如今已78岁高龄的他,依然保持每年设计、施工约30座桥梁的“高产”。
【谈项目】
设计桥梁遍全球
泸州有5个项目
邓文中虽已年近八旬,但思路清晰、精神抖擞。他跟记者开玩笑说,自己的曾祖父活了60多岁,祖父活了80岁,爸爸活了100岁,按照这个趋势,他要活120岁。
邓文中保持着年轻的心态,一点不服老。“我现在这个岁数,还处于年轻阶段呢。而且我不打麻将,不玩高尔夫,设计就是我最大的兴趣,也是我保持年轻的秘诀。”他说,在桥梁设计这条路上,自己的脚步还将继续向前,不会设置一个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永不停歇,能设计多少就设计多少。”
邓文中曾先后在中国香港、德国求学。他设计的德国“格尼桥 ”(1965)和“ 纽 安 坎 桥 ”(1967),先后成为当时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2003年,邓文中担任重庆菜园坝长江大桥的技术总监,实现了他要亲自为中国设计大桥的愿望。而今,他设计的桥梁不仅遍布美洲、非洲、亚洲等地,而且其中有6座跨度在完工时创造了世界纪录,在业界,他享有“邓氏大桥永无落日”的赞誉。
邓文中说,一座桥梁的设计需要一年多时间,他每年都会参与设计和施工约30座桥梁。截至目前,邓文中经手的小桥数不胜数,而主持设计的大桥约130座。每一座桥梁都凝聚了他的心血。邓文中在重庆成立公司后,目前已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其团队参与设计的桥梁越来越多,但每一座大桥的设计图纸,他都会亲自审阅。
邓文中在四川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泸州。目前,当地的5个桥梁项目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建设中。在他眼里,每一座桥梁都有独一无二的“性格”。在泸州的5座大桥都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加上艺术创意来进行设计。
【聊创业】
创业成功关键是找准合作伙伴
邓文中不仅是桥梁建筑工程大师,更是一名成功的创业者。
但他自认为不是一名精明的商人,把成功归结于有一个好的团队。“我有很多很好的助手,在创业的过程中给予了我很好的帮助。”他建议创业的年轻人,找对合作伙伴很重要。
创业过程中,有热情固然重要,但“基本功”也要练扎实,学有所专。那如何练就本领,做出成就甚至修炼成一名大师?邓文中有自己的独特看法。
“技术可以在学校里面学习,而艺术是思想的积累,让脑袋开窍。”邓文中认为,一件成功的作品同时具备技术性和艺术性。技术是一种模仿的过程,每个人都可以学会设计桥梁的技术,但艺术性不是一时半会就能体悟到的,甚至不知道何时才能领悟到。
成都现在已成为西部创业的热土,两次海科会之行,也让邓文中感受到了这块土地的新兴力量。而成都又将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其中一个重要任务是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届时将招徕更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
在邓文中看来,人才正是成都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关键。“其实,想要吸引人才,并不在于给多少资金支持,而应给予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邓文中表示,成都打造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其实就是打造出一个更好更宽的平台,“而当下,海科会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它,成都让不同的人才能够聚在一起进行思维碰撞,为城市打造良好的人才科研氛围。”
【谈创新】
创新不能只“听话”
更要敢于提问题
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为什么有些人能创新,有些人不能?对此,邓文中有自己的想法。
他举例说,多年前的中国,没人穿破洞的牛仔裤,更不可能有人买破牛仔裤。而现在,破洞牛仔裤反而成为一种时尚,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破得越有创意的牛仔裤价格越贵,这证明了创新的价值,“从无到有,为自己创造机会,这也是一种创新的体现。”
邓文中认为,创新的能力需要三种因素:能力、勇气和机会。而机会一种是社会给予的,一种是自己创造的。“人家不给你机会,你可以自己创造机会。”邓文中也在以实际行动,不断为自己创造机会。
数千年来,拱桥的桥拱都是垂直建造的,为何不能有一些改变,主动创新?在邓文中的设计里,桥拱既可以是倾斜的,也可以是180度翻转的。
中国如何才能创新强国?邓文中认为,中国人有一个弱点――太听话。在家里听爸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工作时听老板的话,看书时听书本的话……不是我们能力不够,而是没有尽力,有着“差不多先生”的习惯,缺乏“工匠精神”,“太浮躁”。
邓文中对创新提出了4点建议:首先,停止教孩子和下属听话,要教他们明白道理,鼓励他们问问题;同时,要改掉“差不多先生”的习惯,做事情必须求精;其次,要“质”和“量”并重;最后,要提供和鼓励公平竞争。他说,这些都不是大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人的问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