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底线与价值对接
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迫使我们必须全面反思我们的商业体系究竟哪里出了问题?早在2007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宠物食品中,就发现了三聚氰胺。此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检测设备,都无法检测出这种成份,因为,相关检测机构此前根本不可能想到,竟然有企业会将三聚氰胺加入到食品中。但在此次“毒奶粉”事件中,除三元之外的22家主流企业,都难逃干系。
毒奶粉事件极大地重创了在“中国制造威胁论”之后中国企业苦苦维系的中国品牌形象。在以中国食品为主的日本,很多商店已经将中国食品下架,75%以上的日本市民发誓不再吃中国食品,在韩国,食品医药监管局宣布在中国制造的十款食品中检出三聚氰胺。韩国市民对于中国食品普遍失去信任,韩国总统李明博甚至将中国食品与毒品一起,列为未来韩国加强惩罚的领域。由食品领域的怀疑,很容易延伸到对于中国产品的普遍怀疑。
海外市场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连婴幼儿产品都会出现“毒奶粉”事件,那么还有什么道德底线是一些中国企业不能突破的?这一事件对中国企业的负面影响要用怎样的努力,要用多长时间才可能消除?
“毒奶粉事件”引起了中国政府高层的极大关注。温家宝总理在美国接受《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一个企业家身上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只有把看得见的企业技术、产品和管理,以及背后引导他们的理念、道德和责任,融合在一起才能构成经济和企业的DNA。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和资本天然而正当的属性。但是,一个企业要赢得社会的承认和接受,对于道德底线的尊重与遵从,是其先决条件。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诞生了一大批富有潜力的企业。在商业社会初期,由于法制的不完善,监管的缺失,商业规则尚未建立,使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很多企业“经济人”过度偏执与迷信,忽略了企业对于社会的责任,也罔顾企业的道德,坑蒙拐骗、假货横行、不讲诚信等潜规则流行。直到今天,在我们的商业规则逐步建立,法制逐步完善过程中,由于惯性,很多企业仍然无法彻底告别以往突破道德底线的做法。
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不仅仅是技术,管理和创新,而是道德问题。中国企业一直大而不强,难以产生伟大的商业机构,缺少对于道德底线的遵守,也许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