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精神 > 学习成才 > 正文内容

求,得,知,信

2017年03月08日
      某君与张中行、启功二位先生有旧交。一日他去张中行先生那里求题字,张先生写了“学之所求,不信重于信。”尔后,他又持字去启功先生那里求赐墨,启功先生即写道“学之所得,不知多于知。”

    两位先生的题字如天设地造,真是一副绝好的绝句!

    “学之所求,不信重于信。”做学问所追求的信念是怀疑精神,“不信”就是怀疑,“信”就是肯定,是否定之否定。

    任何书本,都是一家之言,有其独到见解也必有其偏颇;任何学问,都是涉及某一领域,有其可贵探索亦有未开垦的处女地;任何理论,都是因势而立亦随时空变化。

    所以,严谨的治学者,先学而后质疑。有真知灼见而卓然独立,持个性禀赋而自成一家。司马迁写《史记》,要亲眼看一看那曾经挂过侯生头颅的城门;李时珍修《本草纲目》,要遍尝百草改正前朝医典的错误;范文澜著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

    做学问当然要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是为了让人站起来且站直了,如果做了书的俘虏,把人读趴下了,那大抵是缺乏怀疑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张中行先生的“不信重于信”是看到事物的另一面,不是怀疑一切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提倡审慎之、思辨之、扬弃之。

    启功先生则是一种谦虚。终生求学治学教学,到头来收获了什么呢?是“不知”多于“知”。“知”是有限的,“不知”是无限的;“知”是得到的,“不知”是未知领域。其实这不只是先生虚怀若谷,更深层次是对个体与全体的认知,相对与绝对的领悟,直指事物的本质。

    一个人毕其一生做学问,从青丝盘顶到头上飞雪,所得到的所谓成就,就人类已经创造的知识来说,只不过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相对宇宙之浩渺,知识之无极,个人所获得的那点“知”,是多么微不足道。而“不知”则无时无刻在层层包围着你,逼仄着你。

    张中行先生的“学之所求,不信重于信”,是一种求学精神,心之所依决定了眼界和视野。启功先生的“学之所得,不知多于知”,是一种治学境界,魂之所系决定了气度和胸襟。二位大师所说的“求,得,知,信”四字,足以让人去感受,去理解,去尊重,去领悟。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求,得,知,信” 的相关文章

尽量学习先进知识

      学习的知识先进,有利于形成过硬的能力及先进的观念,对于成才、发展越有利。相反,学习的知识越落后,学习效益越低。一个民族学习的知识越先进,对民族素质的提高越有利。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必须千方百计推广先进的知识。为了成才,必须尽量学习先进知识。   许...

学习效率

民族的发展最终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而成才的关键在于学习效率。一个学习效率低的民族,其素质不可能很高。在发达国家,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相比我国要少得多,但他们的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仍然比我们好。   学习效率高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提高学习效果,并使人热爱学习。投入同样的时间学习,学习效率越高,学习...

从“学历化社会”走向“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将成为21世纪青年的人生主餐

      面临已经到来的21世纪,人们都在思索:这个世纪将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人类社会的进步靠什么?从诸多预测未来的著述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答案,那就是学会学习。   一、被动学习:功利的文化环境效应   青年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全民族阅读宣言

    2002年底,鉴于对国民阅读量严重下降的忧心,高子阳、袁卫星教育在线网站上的一批著名教师在网上发起,后得到了人民政协报、首都各大报刊和各大出版社的支持和响应。 时代需要一声号角,催醒亿万人民的奋进; 民族需要一面铜鼓,擂响华夏儿女的精神。 审视天下大势,纵观古往今来...

世间最神奇的事莫过于阅读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搜索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使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读书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世界读书日到来前夕,光明讲坛邀请中国韬奋基金会理事...

读高层次的书才能改变人生

      书这件东西是专门给懂得精神享受、有精神进取的人准备的。当地球上还没有人类之前,草木自生自灭,鸟兽自来自去,史前世界全靠物质的生态自然调节。自从有了人类,就出现了另外一个调节系统―――精神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追求的不是吃、穿、住,而是信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