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所作为 > 发展方式 > 正文内容

让工程师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2021年08月16日
 

近日,国内首个系统介绍“中国人自己的工程师史”、近66万字的图书《中国工程师史》正式发布。全书对中国工程师进行比较全面、客观的记载和评价,也记录古往今来百余项中国重大工程的建设故事,提升中国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探寻工程人才的培养之路。

该书主编吴启迪教授是一位教育专家,还曾是工程师,但她并不是历史学者,是什么“刺激”了她组织编写了这样一本书?在中国倡导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和“大国工匠”的当下如何看待工程师的培养?今天,怎样让年轻人爱上当工程师?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这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主任、同济大学教授。

 

我国部分工程技术已居世界前列

 

记者:中国工程技术呈怎样的发展脉络?

吴启迪:2007年我为德国人写的《工程师史:一种延续六千年的职业》一书的中文版写序,发现中国虽有众多蜚声世界的工程奇迹,但是书中鲜有提及,对于中国工程师几乎无记载。我查了资料,发现中国也没有专门的对工程师的记录,所以才有了这个念头。编写工作得到很多人的支持,30多位院士都是我们的顾问。

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工程技术发展中,脉络有共同之处,不同的可能是节奏的快慢、技术发展时间点的先后。今天,中国在核能、桥路、钢铁、石油等领域的工程技术,已经站在世界的前列。从这一点上来说,中国人不需要任何自卑感。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工程能力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些差距。培养各类工程科技专业优秀后备人才,对于推动我国迈向世界制造业强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长期以来,工程师的作用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工程师这一职业对广大青少年的吸引力在下降。这需要我们加强宣传,让工程师的价值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同,让工程师成为千千万万优秀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每个年代都有值得记录的大工程

 

记者:在您心中,中国古往今来那么多重大工程,哪几个排在前三?

吴启迪:每一个年代,都有很值得记录的重大工程,及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古代,以知名的赵州桥为例,自李春主导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建桥。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等4个研究组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其根基只是由5层石条砌成高1.56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世界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曾说:“李春的敞肩拱桥的建造是许多钢筋混凝土桥的祖先。李春显然建成了一个学派和风格,并延续了数世纪之久。这些桥使我认为在全世界没有比中国人更好的工匠了。”

在现当代,中国工程师创造的奇迹更多。我心中的“前三”,两弹一星、航空航天、高铁建设,等等……真的数不过来。比如青藏铁路,很少有人知道,“青藏铁路的奠基人”是一位上海工程师。他就是第一任总体设计师庄心丹,奉贤庄行镇人,保护冻土原则就是他提出来的。他第一次上青藏时的条件很艰苦,所谓的踏勘全靠双耳听、双眼看、双脚走。20世纪70年代、90年代的后两次大规模勘测因此少走了许多弯路。庄心丹的初测报告有300页、数十万字,全是他亲笔写出来的。报告非常完整,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有据可查,记录细致。如全线需架设的15米以上桥梁全都归纳在一个统计表里,每座桥在什么里程、用什么结构、设几个孔洞都一一标注。

 

新工科发展应与“一带一路”结合

 

记者:大力发展新工科教育已成为新的呼声。工科教育与工程师培养之间是否能画等号?

吴启迪:工程教育和工程师之间,不能画等号。前者是工程师培养的前提、教育的产物,还只是一个“毛坯”。技术方面的专门人才,需要不断学习理解新技术、解决生产新需求,因此,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执业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等不可少,特别如土木建筑等需强制性认证的专业。注册工程师制度在我国目前还不够健全。应该有专门的通道,如工程师协会,对此进行管理。

最近对“新工科”的讨论很热烈。前段时间我去法国参加全球工学院院长大会,大家都在讨论“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我认为,核心点是“学科交叉”,即给予学生复合型专业培养。现在当工程师,可能要考虑创新创业,经济和创业课程可以跟上;做大工程,越来越多考虑环境成本,那么相关课程是否应纳入系统性的教学;工程技术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可能有所破坏,那么是否在人文伦理教育领域,尝试更好的结合……

记者:在当前“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对工程教育您有何建言?

吴启迪:“一带一路”主要是围绕沿线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使之与中国共同繁荣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大量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这对我国工程教育是一次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的工程教育能经过双边或多边的工程教育认证,能保证我们的工程师能出得去。同时我国的工程技术输出,也需要培训他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此,我们会扩大来华留学生和培训人员。“新工科”发展应该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紧密结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让工程师成为年轻人向往的职业” 的相关文章

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

  传奇性的致富生涯,以及他在香港政商界所具有的影响力,使李嘉诚博得另一美名――“李超人”。    房价暴跌趁机吸纳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李嘉诚随着父亲从老家广东潮安逃到香港,当时李嘉诚年仅12岁,读了两年书之后,因太平洋战争,香港沦陷,隔年他的父亲重病去世,身...

感受平民创业精神

    这是一个财富英雄辈出的年代。人们习惯把目光聚焦在财富英雄身上。而就在我们身边,老百姓创业热潮涌动,许多手头有三五万元余钱的,心中都有一个创业的梦想。   鉴于此,我们把目光投到了这些平民创业者身上,他们大多是开茶馆、面店的小本生意人,他们的创业经历,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拼搏、...

成功源于快乐付出

作为基层连队的主官,每天与战士一块摸爬滚打,起早贪黑、忙忙碌碌的工作,辛苦不说,还经常出现一些影响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导致战士们的不理解。如何正确面对并处理这个问题,值得从态度和方法上来一番认真审视。   诚然,管理是一件需要智慧的工作,但是如果用一颗平常心对待成绩和工作,用宽容快乐的心态对待战士...

成大事者的十条人生箴言!

      无论你的能力如何超群,工作中意想不到的挫折与细小的失败都可能玷污,甚至毁掉你的整个事业。如下十条“从业箴言”,或可帮你防患未然。     1.时刻坚持高标准    航海中的最高原则是...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胡从柱:30年诠释匠心精神

    30多项工程,他走过祖国大江南北,四海为家。40余万吨,是他直接和指挥起吊钢构件的总重量。“遇山凿路,遇水架桥,用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描绘着祖国山河的美好画卷”,这是对建筑人的最好诠释。 数九寒冬,三伏酷暑,30年来胡从柱始终坚守建设一线,默默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