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生理念 > 人生观 > 正文内容

冯友兰: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2024年03月01日
   

何谓“意义”?意义发生于自觉及了解。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对它能够了解,便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了解越多,越有意义,了解得少,便没有多大的意义。何谓“自觉”?我们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事情,便是自觉。人类与禽兽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人类能够了解、能够自觉,而禽兽则否。譬如喝水吧,我们晓得自己在喝水,并且知道喝水是怎么一回事;可是兽类喝水的时候,它却不晓得它在喝水,而且不明白喝水是什么一回事,兽类的喝水,常常是出于一种本能。

对于任何事物,每个人了解的程度不一定相同,然而兽类对于事物却谈不到什么了解。例如我们在礼堂演讲,忽然跑进了一条狗,狗只看见一堆东西坐在那里,它不了解这就是演讲,因为它不了解演讲,所以我们的演讲对于它便毫无意义。又如逃警报的时候,街上的狗每跟着人们乱跑,它们对于逃警报根本就不懂得是一回什么事,不过跟着人们跑跑而已。可是逃警报的人却各有各的了解,有的懂得为什么会有警报,有的懂得为什么敌人会打我们,有的却不能完全了解这些道理。

同样的,假如我们能够了解人生,人生便有意义;倘使我们不能了解人生,人生便无意义。各个人对于人生的了解多不相同。因此,人生的境界便有分别。境界的不同是由于认识的互异。这有如旅行游山一样,地质学家与诗人虽同往游山,可是地质学家的观感和诗人的观感却大不相同。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最低级的,了解的程度最少,这一类人大半是“顺才”或“顺习”。(二)功利境界――较高级的,需要进一层的了解。(三)道德境界――更高级的,需要更高深的了解。(四)天地境界――最高的境界,需要最彻底的了解。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不是依照社会习惯,便是依照其本性去做。他们从来未曾了解做某件事情的意义,往好处说,这就是“天真烂漫”,往差处说便是“糊里糊涂”。他们既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又不明白做某件事情有什么意义,所以他们可说没有自觉。有时他们纵然是整天笑嘻嘻,可是却不自觉快乐。这有如天真的婴孩,他虽然笑逐颜开,可是却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快乐,两种情况完全相同。这一类人对于“生”、“死”皆不了解,而且亦没有“我”的观念。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的了解,比较过了一步,他们有“我”的观念;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功利、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这一批人大抵贪生怕死。有时他们亦会为社会服务,为国家做点事,可是他们做事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代价,表面上,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在道德境界中的人,不论所做何事,皆以服务社会为目的。这一类人既不贪生,又不怕死。他们晓得除“我”以外,上面还有一个社会、一个全体。他们了解个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与社会是部分与全体的关系。就普通常识来说,部分的存在似乎先于全体,可是从哲学来说,应该先有全体,然后始有个体。例如房子中的支“柱”,是有了房子以后,始有所谓“柱”,假使没有房子,则柱不成为柱,它只是一件大木料而已。同样,人类在有了人伦的关系以后,始有所谓“人”,如没有人伦关系,则人便不成为人,只是一团血肉。不错,在没有社会组织以前,每个人确已先具有一团肉,可是我们之成为人,却因为是有了社会组织的缘故。道德境界的人,很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天地境界中的人,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他们对于生死的见解;既无所谓生,复无所谓死。他们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全体――宇宙。科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天体、太阳系及天河等,哲学家的所谓宇宙,系指一切,所以宇宙之外不会有其他的东西。个人绝对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天地境界的人能够彻底了解这些道理,所以他们所做的事便是为宇宙服务。

中国的所谓“圣贤”,应该有一个分别,“贤”是指道德境界的人,“圣”是指天地境界的人。至于一般的芸芸众生,不是属于自然境界,便属于功利境界。要达到自然境界或功利境界非常容易,要想进入道德境界或天地境界却需要努力,只有努力,才能了解。究竟要怎样做才算是为宇宙服务呢?为宇宙服务所做的事,绝对不是什么离奇特别的事,与为社会服务而做的事并无二致。不过所做的事虽然一样,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就不同了。我曾经看见一个文字学的教授在指责一个粗识文字的老百姓,说他写了一个别字。那一个别字本来可以做古字的假借,所以当时我便代那写字的人辩护。结果,那位文字学教授这样回答我;“这一个字如果是我写的,就是假借,出自一个粗识文字的人的手笔,便是别字。”这一段话很值得寻味,这就是说,做同样的事情,因为了解程度互异,可以有不同的境界。再举一例,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几种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铨叙较高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在客观上,这四种教授所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可是因为了解的程度不同,其境界自有差别。

《中庸》有两句话,说圣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并不是帮助天地刮风或下雨。“化育”是什么?能够在天地间生长的都是化育,能够了解这一点,则我们的生活行动都可以说是“赞天地之化育”;如果不明白这一点,那么我们的生活行动只能说是“为天地所化育”。所谓圣人,他能够了解天地的化育,所以始能顶天立地,与天地参。草木无知(不懂化育的原理),所以草木只能为天地所化育。

由此看来,做圣人可以说很容易,亦可以说很难,圣人固然可以干出特别的事来,但并不是干出特别的事,始能成为圣人。所谓“迷则为凡,悟则为圣”,就是指做圣人的容易,人人可为圣贤,其原因亦在于此。

总而言之,所谓人生的意义,全凭我们对于人生的了解。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冯友兰: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的相关文章

善恶辩――回避不了的利益驱动的人性基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已经记不清是在《中国青年报》还是在《中国青年》杂志,曾就“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这一论题进行了一场讨论。这场讨论在得出结论之前,进行了很短的时间就结束了。与其说这场辩论的正反双方难分轩轾,到不如说这是一场正反双方不对等的辩论。因为在一个“人性善”的主流社会意识里,是不...

人生三字:上、止、正

  一位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晚辈追问怎样才能让人生行稳致远,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说了三个字:上、止、正。这三个字,形如玩文字游戏,细味之下,却颇富哲理。 “上”者上进,保持一颗上进心,对所认定目标始终如一地执着追求。俗话说得好,“地不耕种,再肥沃也长不出果实”。从呱呱坠...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十六)

 作者:张文木    转贴自:张文木战略  1.苦生甜,苦尽甘来,故曰“苦口良药”;甜极生酸,酸极生寒,寒伤脾胃,故曰“口蜜腹剑”。2.动物太轻了多过不了冬,人太浮了多扛不得事。3.研究释迦牟尼,又分析弗洛伊德,可称佛徒;容纳并消...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十七)

作者:张文木    转贴自:张文木战略 1.研究考古,不可盗墓。文之近者当身远,善存之道。2.目下美式西服敞胸露怀,不利于人胸腹保暖,这种服装设计只不过是先民裹衣扎绳装式的简单翻版。而像欧洲和中国这样文明悠久的国度的传统装式多是具有双层护胸暖腹功能的...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十八)

 作者:张文木    转贴自:张文木战略 1.人过五十,当为身后留些可以传世的功事或文字。这时如还计较斤两得失和忙碌于现世虚名,那就真是没活明白。2.学问居高而位居下者,最易感受到大地的呼吸。3.天命之年的人,不知什么时候就不能做事了。要到...

张文木:人生感悟短语(二十)

作者:张文木    转贴自:张文木战略 1.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孩子哭,这时孩子看到的是父母的背影;送孩子上小学时,孩子依依不舍说再见,这时父母看到的总是孩子企盼早点来接的眼神和孩子进教室的背影;送孩子上初中时,孩子示意性地回头说再见,这时父母看到的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