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内容

输得起是一种锤炼

2004年03月06日
 

  金宝启,42岁,在德国获MBA学位,在美国生活了3年。1996年回国后,在英国多米诺喷码公司任中国北方区总经理,1999年4月到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执行副总经理。

  金宝启,精力旺盛,工作起来像"拼命三郎",被他的下属和朋友称作互联网业界"第一职业经理人"。他的谈吐应对充满自信、笃定。这也许是一个职业经理人能把握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特质,成熟、稳重的背后是不断求新求变革的冒险精神。

  回首自己的职场之路,金宝启说,很多人害怕失败,是因为要承担责任,有这种心理很难振奋精神,东山再起。这些年,他去了很多地方,换了很多工作,输得起是很重要的一点,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锤炼。

  毕业后金宝启来到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没有从事技术性工作,而是做销售和管理。去德国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当时,他一句德文也不会说,出了机场只能傻呆着,到商店买东西只好看包装纸上的图形。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

  不怕失败促使他走那么多地方,每到一个新地方开始都很艰难。在离德赴美时,金宝启写了一首诗,发表在报纸上,表达他的决心,其中有两句:是水手就该出航,是男人就该迎着风浪。就是在这种豪迈心态的激励下,他跨过大西洋,又飘泊到另外一个陌生的国度。

  金宝启把他的状态比喻为爬山。当爬上一个山头的时候,体力还有,兴趣还有,还会不断地向前爬。每当走入低潮时,他都会跟自己说:"这是上帝在考验我,耐挫力使我走出低潮,不断进步。"

  在国外7年,念书的日子非常苦、非常累。从一句德文也不会到短时间内迅速掌握德文,而且要用德文来攻读硕士学位,这令金宝启很是头痛。学习了一年德文后,他参加了PNBS语言考试,当时主持口试的德国教授问他:"你从中国来德国,能适应吗?你不认为风险很大吗?"金宝启回答,有压力才能进步,如果害怕风险,不能承受失败,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经过几番痛苦的抉择后,金宝启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放弃用德语攻读学位,而用英语来攻读MBA,在德国他转而开始备战托福,然后转入美国人办的学校攻读硕士,用49个月完成了MBA的学习。

  去美国后,金宝启一直在小公司做事,对他的能力、眼界提高很大。美国人市场做得非常好,食品销售市场做到同样的产品,同样的价格,同样的管理模式。这种规模化管理降低了成本,实际上是综合资源的规模化使用,这对他的工作有很大启示。

  3年后,他毅然回国,中国的空间很大,他相信回国会有更好的发展。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输得起是一种锤炼” 的相关文章

段云松:果断的错误胜过犹豫的正确

    段云松,从一个饭店行李员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福丽特茶城总经理,随后又开办北京段氏现代传媒广告有限公司、北京段氏长顺健身俱乐部有限公司、北京段氏安立金象大药房有限公司……其中历经第一次创业――开民丰饺子馆,第二次创业――忆苦思甜大杂院,1994年开五福茶艺馆,现已发展为12家连锁...

人生成功三步曲

      真正的成功应是多元化的。成功可能是你创造了新的财富或技术,可能是你为他人带来了快乐,可能是你在工作岗位上得到了别人的信任,也可能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一名成功者,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对成功内涵的理...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60条真理!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张忠谋谈创新

  最近张忠谋代表台湾出席APEC会议,又替台湾在国际场合曝光;这一连串的行程也让他自己再度成为媒体前的焦点。自从2005年宣布卸下台积电的执行长重担之后,对于科技界的人来说,张忠谋的知名度和白手起家的成果自然不必多提。 不过,对于众多想要当面亲睹大师风采的人来说,张忠...

纳什走了,情商和智商还会博弈下去

    5月24日,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主人公的原型、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美国数学家约翰・纳什遭遇车祸去世,终年86岁。   纳什的谢幕如同其人生一样,既令人惊讶,又让人感到意外,甚至充分体现了命运的无常。不过,纳什的离去也如同他完善的博弈论一样,会让人生的博弈继...

林元培: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我是林元培,桥梁工程师,也是一名老党员。我这一生都在和桥打交道,主持设计的大桥包括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还设计过上百座中小桥。”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   能实现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