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内容

林元培: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2020年05月04日
   

“我是林元培,桥梁工程师,也是一名老党员。我这一生都在和桥打交道,主持设计的大桥包括南浦、杨浦、徐浦、卢浦和东海大桥,还设计过上百座中小桥。”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林元培说起话来,依然铿锵有力。

 

能实现梦想,是赶上了好时代

 

在黄浦江上造大桥,是三代工程师的梦想。林元培回忆道,老一辈的一位总工程师,在美国读书工作,回到上海以后,做的项目都很小,有点壮志未酬。他常说:“哪一天能在黄浦江上造大桥啊!”他的想法引起了大家的共鸣,但大家都很清楚,造大桥要有机会,要等到时机成熟。

 

1985年,老一辈退休了,林元培被升为总工程师。当时,他问过自己,要是明天造黄浦江大桥,有把握吗?想来想去,没有把握。至少有三大难点:一是黄浦江大桥跨径超过400米,没有实际经验;二是中国做的大桥拉索和国际水平差得太远;三是上海是软土地基,造桥难度很大。

 

怎么办?林元培没有知难而退,而是把三个难点变成研究课题,放在中小桥里试验。1985年设计的上海火车站恒丰北路斜拉桥,作为实验解决了拉索和软土地基打深桩两个难点。剩下的大跨径难点,在1987年设计的重庆嘉陵江石门大桥中进行检验。林元培说,石门大桥合龙的那一天,他从上海飞到重庆,还没到现场就听闻合龙喜讯,当时激动得眼前一抹黑,但头脑里很清楚:在黄浦江造大桥是可能的!

 

解决了这些技术难题,林元培还没等到造黄浦江大桥的机会,他想着把这些经验传授给后辈也好。没想到不久后,国家决定要开发浦东,终于要造黄浦江大桥了。“我作为市政总院第三代总工程师,能实现梦想,是福气好,赶上了好时代。”林元培说。

 

用120%的努力,将风险降到最低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南浦大桥是市区第一座越江大桥,日本和加拿大的专家都想负责设计。最终上海决定,让中国人自主设计。林元培至今还记得,时任上海市市长朱�F基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有没有把握。我说:“有80%的把握,但是我们会用120%的努力,将20%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南浦大桥的结构原型,参考了当时位于加拿大的世界第一叠合梁斜拉桥安纳西斯桥,然而在南浦大桥施工期间,去加拿大考察的同事发现安纳西斯桥的桥面上出现了上百条结构裂缝。林元培得知后,十分着急,桥梁出现裂缝就会有安全隐患。如果南浦大桥也发生相同情况,该如何交代。

 

桥桩已经打下去了,承台也做出来了,不能改了,只能在这个基础上硬着头皮想解决办法。最终,林元培和设计人员经过一番研究,集中精力研究出4种解决裂缝难题的办法,应用到南浦大桥中。那时,设计人员每天要出一批新的图纸,还要修改一批以前的图纸,将那些有可能出现裂缝的地方改掉。工地上急得要命,每天都在催图纸出来没出来。

 

“虽然赶制图纸压力很大,但我心里最大的担心,还是这样的改动是否真正能够避免裂缝?”林元培说,这样改行还是不行,心里总在那里打鼓。后来实践下来,没有问题,他才放下心来。二十年后,在大桥例行大检查中,桥面没有一条结构性裂缝。

 

要么不造,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横空而起的南浦大桥,在当时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到了设计杨浦大桥的时候,当时有3种方案可供选择:一是照搬南浦大桥跨度423米的设计,但一个桥墩必将落在黄浦江中,影响通航;二是将一个桥墩紧靠在岸边放置,这样跨度达到580米,但岸边地基情况复杂;三是两个桥墩都立在岸上,跨度602米,这是当时斜拉桥的世界纪录。

 

“我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单纯求稳,采用第一种方案,但桥墩在江中容易发生船撞事故;要么争创一流水平,但要承担巨大的风险。”林元培说,最后他决定,要么不造,要造就造最好的桥,选择了风险较大,但最为合理的跨度602米的造桥方案。

 

要做前所未有的事,提供贷款的亚洲开发银行很不放心,请来几个国际顶尖专家来审查方案。经过激烈的答辩,专家一致评价:杨浦大桥设计合理,代表了桥梁技术的杰出进步。因为这句话,大桥有了“通行证”,顺利开工。两年多后,杨浦大桥建成,在世界同类型斜拉桥中雄居第一。如果说南浦大桥的建成通车,实现了黄浦江市区段上“零”的突破,那么杨浦大桥的建成则使中国的斜拉桥设计建造能力,一举领先于国际桥梁界。

 

之后,林元培仍孜孜不倦地在桥梁设计上不断创新。完成南浦、杨浦、徐浦三座斜拉桥后,他又设计出当时的“世界第一钢拱桥”――卢浦大桥,以及之后的我国第一座外海大桥东海大桥。

 

在林元培的办公室里,挂着他设计的大桥照片,尤其是他最喜欢的卢浦大桥,被挂在了办公桌一抬头就能看见的地方。在多幅照片的一旁,还有一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210230号的小行星证书,于2015年1月5日被正式命名为“林元培星”。林元培告诉记者,收到这张证书十分意外,后来他还亲自到紫金山天文台,想看看那颗星,然而因为天气原因,最终没能看到。

 

“在我一生主持设计的大桥中,没有一座出现过问题,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和骄傲的事情。”如今,已经退休的林元培仍然坚持每天到办公室半天,把以往的经验写成桥梁理论,也会给年轻人做的方案提提意见。回忆半辈子与大桥结下的缘分,林元培有感而发,中国是桥梁大国,但还不是桥梁强国。放眼全国,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林元培:要造就造最好的桥” 的相关文章

“知识英雄”韩雅玲

      今年7月,来自国内外130余名心血管内外科知名专家聚首盛京沈阳,参加由沈阳军区总医院主办的“第二届沈阳国际冠心病介入治疗学术交流会”。在这里,专家们深深地为一位专家所创造的奇迹而惊叹、折服。她从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战士成长为享誉军内外的医学博士...

坚持自己的目标

      有这样的一个男孩,他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一个马厩接着一个马厩,一个农场接着一个农场地去训练马匹。由于经常四处奔波,男孩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   初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作文,题目是长大后的志愿。那晚他写了7张纸,描...

创业靠胆理,守业靠认真

    “胆理”的含义,概而言之,就是有理的胆,规范话应该是“胆识”。因为“识”里就包含着“理”。没理的“胆”就是鲁莽,谁都知道鲁莽是成不了大事的,更遑论创业。 创业先要靠眼光,看得准。但是,光看的准还不行。在改革开放初期,许多事情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

何镜堂工作室的故事告诉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普遍真理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当你年老了,退下来时,人们还一样尊敬你、关怀你、呵护你,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与他们相比,我虽算不上成功,而且还在拼搏,但我认同这个观点,似乎多少也有点感受。 ――何镜堂     今年78岁的何镜堂院士就是这样一位...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绝技在身确保高铁品质

    像我们这种干技术活的就得多练,基础功一定要扎实才行     出身工匠家庭的宁允展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就立志学当一名技工。如今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高铁...

一根五百米长钢轨要经过十二道关键工序,朱林荣要求每道工序都达到满分――高铁安全“焊卫者”

    100米长的钢轨正在传送带上缓缓行进,途经数个工位,经过12道关键工序的加工,最终被焊接成500米长的长钢轨……“监视”着这一切的,是上海铁路局芜湖北焊轨基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朱林荣。 高铁时代,动车组列车飞驰的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辛勤与智慧。朱林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