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内容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绝技在身确保高铁品质

2020年06月10日
   

像我们这种干技术活的就得多练,基础功一定要扎实才行

 

 

出身工匠家庭的宁允展在父亲的熏陶下,自小就立志学当一名技工。如今他是高铁首席研磨师,国内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被同行称为“鼻祖”。高铁研磨10年,经他手中的转向架从来没有出过次品,他发明的工装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创效近300万元。他就是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钳工高级技师、有着“大国工匠”之誉的宁允展。

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当时的四方机车车辆厂,从事自己喜爱的车辆钳工工作,一干就是25年。

2004年,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产品进入试制阶段,转向架上的“定位臂”成了困扰转向架制造的难题。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位长跑运动员,转向架就是它的“腿脚”,而“定位臂”作为转向架上构架与车轮之间的接触部位,相当于人的“脚踝”。高速动车组在运行时速达200多公里的情况下,定位臂的接触面要承受相当于二三十吨的冲击力,按照工艺要求,必须确保定位臂和轮对节点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可能影响行车安全。

“定位臂”的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手工研磨是保证接触面间隙精准的唯一可行方法。然而经过机器粗加工后,定位臂上留给人工研磨的空间只有0.05毫米左右,相当于一根细头发丝的直径。但在国内并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操作技术经验的情况下,宁允展主动请缨,挑战这项难度极高的研磨技术。扎实的基本功加上夜以继日的潜心琢磨,仅用了一周时间,宁允展便掌握了外方熟练工人需用数月才能掌握的技术,成为中国高铁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

随着高速动车组进入大批量制造阶段,传统的研磨方法已经跟不上生产节奏。宁允展开始琢磨如何改进工艺,使定位臂研磨变得既好又快。经过反复试验,宁允展发明了“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采用分层、交错、叠加式研磨手法,将定位臂接触面织成了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这一研磨法不仅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也将接触面的贴合率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有效保障了高速动车组转向架高质量、高产量的制造。

攻克技术难题,证明“中国制造”的能力和实力,宁允展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敬业奉献、执著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传统工匠精神的现实表达。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宁允展一样的产业工人,才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领先世界水平。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高铁研磨师宁允展绝技在身确保高铁品质” 的相关文章

创业艰难百战多--网上网执行长段晓雷创业史

“龙网风暴”一书中,提到兴迭剧烈的高科技产业变化时,有这么一段话∶当企业乘风破浪前进之时,胜利的策略不只是逐步修正而已,更需要打破旧习,反其道而行┅┅所有盛极一时的策略模式,往往只能适用于特定的时段。因此,为了确保战果,必须时时做反向思考,向昨日挑战,必要时也应当机立断,加以更换。      ...

挥洒自如刘积仁

    又是一个学者创业的典型案例!    大凡这种专业软件公司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创造的,但能否成为企业家,则要看这个人的素质、胆略和运气。刘积仁是幸运的。    连续几个小时的采访直到夜深,在交谈到一半时,刘积仁有些倦意,调整一下姿势,精神...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的创业史

      EPS在日本的上市创造了两项第一:日本第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创立的上市公司;第二项第一是开创了一个行业:临床试验外包服务行业。   EPS会社坐落在一条很有东京味道,却不太起眼的小巷里。当社长严浩带着严肃的表情走进会议室时,与那些西装笔挺的日本...

从流浪汉到亿万富翁

提起世界打火机行业,不能不看占据全球八成左右市场的温州。而温州打火机行业,少不了提到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   在采访周大虎之前,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记者:如果单从业绩来讲,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并不是很突出:温州现有600~700家打火机厂,年出口5亿只打火机,...

巴菲特在熊市中会怎么做

    主持人:李 南 嘉宾:邓智敏 刘建卫   主持人:今天(6月25日)的嘉宾一位是对巴菲特特别有研究的、来自汇添富基金的刘建卫,另外一位是东北证券的邓智敏。如今,股价已经被拦腰斩了半截,巴菲特在这样的熊市里面会干些什么呢?我们先说说在熊市里普通投资者在干吗。   股市大跌巴菲特...

农民工梁国胜:让自己成为最坚实的桩

    炎炎夏日,杭城九龙仓天玺天荟城市生活馆大庆隆工地,几十台桩机林立,隆隆的机声汇成一曲雄浑的交响乐,奏响城市的现代化繁荣。     在40余名技术熟练的桩机工中,一提到17号桩机工,不仅施工员、工程技术人员,连用人挑剔的老板、严苛的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