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内容

刘红光:“盲焊”绝技人生

2020年06月29日
   

人物档案:刘红光,特级技师,现工作于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六院红岗厂。2000年,刘红光参加内蒙古第四届焊工技术比赛获优秀奖,被评为“全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2002年,在首届中国航天科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获电焊工第三名,同年,获“全国技术能手”光荣称号;2004年获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青年岗位能手;2005年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2009年评为集团公司“首席技师”。

 

“技”――一招鲜吃遍天

 

刘红光,这位焊接组副组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评聘的首届“首席技师”,他的绝技――“盲焊”。

他最擅长的手工焊需要两手配合,焊丝与焊枪顶端钨极的距离以毫米计算,钨极与焊件之间的距离也保持在1毫米左右,远了近了都会影响焊接效果甚至导致焊接失败。“盲焊”中,无论多么不规则的焊件、多么难掌控的材料,他最终都能“赋予”它们一条美观的焊缝。这种焊缝外观上就像一片片鱼鳞错落叠加,每一片之间叠加的宽度基本相同,因此叫“鱼鳞纹”。

 

“精”――千锤百炼始成钢

 

焊工,尤其是手工焊,是一项体力活。有时一干就是几小时,甚至要连续几天加班。下班后常常是腰酸背痛、头晕手麻。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根本无法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

“由于焊接工作的特殊性,手中的焊枪就是航天产品的生命,必须每时每刻保持百分之百的精神集中,用心感受每一条焊缝,用心去凝结每一个焊点”,这是他多年践行的准则。“对于一个完整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壳体来说,焊接只是其中不引人注目的一个环节,但这个环节的精准度如果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刘红光认真地说。

“每一道焊缝,都是一条生命线,焊一道就要合格一道。”工作中,刘红光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每一条焊缝,他不断探索钻研、精益求精,在多年的工作中总结出了“望、闻、问、切”工作法。“望”即“观察”;“切”即“实践”。“闻”,即阅读学习;“问”即“思考”。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种类繁多,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才可以获得前进的动力。他从多个角度、方位进行焊接,不断摸索、积累经验。手工氩弧焊接,技术水平往往体现在对不合格品进行的补焊上。这是一道关键工序,难度大、任务重、技术指标要求高,直接影响产品能否按时出厂。工厂各种发动机的补焊工作几乎全部落到了刘红光的头上。善于动脑、勤于动手、敢于创新的刘红光,针对不同型号产品的特点,摸索出了多种补焊方法,补焊工作全部一次性100%合格。

 

“传”――薪火相传不停息

 

2015年,工厂成立以刘红光名字命名的“刘红光技能大师工作室”,2016年,刘红光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内蒙古自治区国防邮电产业首批职工创新工作室。在多年的工作中,刘红光通过导师带徒、技术指导等多种形式,培养出电焊工特技技师1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高级技师接班人2人,技师2人,高级工7人。他理解的工匠精神首先要爱岗敬业,敬业必须精技能,把产品当成艺术品,对每一个产品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刘红光变得更加忙碌,每一项技术创新等最终都要形成文字,供大家学习交流。工作上养成的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得他在传承技艺时成为一名“严师”。然而,作为首席技师的他,已经是名“名师”。

2017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我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高技能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未来,首席技师刘红光不仅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传承者,更成就了国家。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刘红光:“盲焊”绝技人生” 的相关文章

陈宇华:做自己喜欢的事

       【简历】 陈宇华,1972生,原籍中国湖南。1978-1984年,就读长沙48所子弟小学。1984-1990年,随父母由湖南到福建厦门,就读于厦门一中。1990年,以厦门文科第一名的成绩由厦门一中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1990-19...

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东京的创业史

      EPS在日本的上市创造了两项第一:日本第一家由中国留学生创立的上市公司;第二项第一是开创了一个行业:临床试验外包服务行业。   EPS会社坐落在一条很有东京味道,却不太起眼的小巷里。当社长严浩带着严肃的表情走进会议室时,与那些西装笔挺的日本...

张朝阳的坚持与张扬

  坐在记者对面,张朝阳还是6年前见到的那个人:不善言辞,但坚持自己的叙事逻辑,不受记者引导,坚持把每个话题讲清楚,且以自己的方式。他说:我要说我想说的,我要说清楚我想说的。   张朝阳的这种个性在他长大的西安被称为“拧”,“拧”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少年时,...

华人首富李嘉诚成功创富理论

  【关于命运】 “不敢说一定没有命运,但假如一件在天时地利物理等方面皆相背,那肯定不会成功的事 而我们贸然去做,至失败时便埋怨命运,这是不对的。历史人物拿破仑是不少人所钦佩的,但我觉得他有些说话亦很过分,例如他说在其字典里没有‘难’字,结果他终于失败,并于半囚禁中在荒岛...

陈能宽:不远万里听“反调”

    1987年4月,64岁的陈能宽迎来科学生涯中的第二次转折,出任原国家863计划激光领域(863―410主题)的首任首席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先生曾说过,在863计划的15个主题中,410主题讲起来最费口舌,也最难把握。 强激光...

郭锐:“钳工状元”的高铁梦

    春节,当一列列高铁快捷、安全地运送亿万旅客返家之时,一位钳工心中有说不出的自豪。 郭锐,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山东省钳工状元、全国技术能手,是我国高速动车组转向架装配领域的巧手工匠。从他和他的团队手中装配出的高速动车组超过800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