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有所作为 > 发展案例 > 正文内容

专访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为国家创造这样的作品,很欣慰

2021年10月06日
 

 

10月24日,全球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运营,这是继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后,我国又一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是中国桥梁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

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是咱四川遂宁人。10月25日,他在北京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从承担可行性研究到建成通车前后十几年间,自己始终秉承一个信念,一定把港珠澳大桥做到极致。

 

总书记为我们的成就自豪

 

记者: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您一定十分欣慰。能说说习总书记接见时的情景吗?

孟凡超:我21日就到珠海了。23日7点30分准时从酒店出发,到东人工岛不到9点。大约10点52分,我们在大厅迎候,习总书记跟我们一一握手。他说为我们的成就感到自豪,希望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这对我们是一种褒奖。

 

可研报告体现“中国速度”

 

记者:大桥可行性研究经历5年多,为何需要这么长时间?

孟凡超:我是2003年底知道修建计划的,2004年2月可行性研究启动,作为研究负责人随之进入工作状态。港珠澳大桥跨越伶仃洋并连接粤港澳,是跨越“一国两制”地域的超级跨海通道,其可行性研究是甚为复杂又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主管部门对研究成果反复评审,并多次修改完善。到2008年12月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0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持续近6年。总的来讲,与国际相比算相当快了,也充分体现了“中国速度”。

 

一定要把这座桥做到极致

 

记者:港珠澳大桥创造多个世界第一,有哪些困难是设计时没预料到的?

孟凡超:主要技术难点与对策措施在设计中都要作出充分研判,特别重大的指导性施工方案在施工前已做了试验验证。设计技术与指导性施工方案在建设中均是预设预料中,仅诸如沉管隧道基槽回淤速度过快出乎预料。

记者:从设计到建成前后经历十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您对港珠澳大桥的设计和建设目标是什么?

孟凡超:这座桥确实非同寻常,不像我过去经历的桥,比如青岛胶州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这座桥规模很大,也很复杂,没有预见到国家会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但我一直有个信念,这座桥一定要做到极致,凭我所能和专业经历,这是我的目标。

 

十几年精力都在这座桥上

 

记者:十几年的工程,您个人也付出了很多。

孟凡超:这十几年几乎全部精力都在这座桥上,很多关键岗位建设者都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不了,整夜睡不着,也付出了健康代价,陪伴家人时间也有限。有同事说我工作狂,我也不是港珠澳大桥才是工作狂,一直都这样,所以有人说我是“桥痴”。我是无怨无悔的,能为国家创造这样的作品,还是很欣慰的。

记者:您认为我国桥梁建设应向哪个方向发展?

孟凡超:港珠澳大桥成功建设标志着中国已迈入世界跨海交通通道建设强国行列,但路桥全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地位只是大国,还不是强国。下阶段发展主要任务是突破“中等水平陷阱”,解决建设管理机制创新问题,解决业主属性模式创新问题,解决全产业链服务方案问题,解决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问题,解决整体迈向高端问题。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专访港珠澳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为国家创造这样的作品,很欣慰” 的相关文章

坚持梦想

     保罗・杰克逊是一位很有名气的眼科医生,尽管他还年轻,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美国佛罗里达州眼科界的权威。   有一次,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及他成功的经历,有一句话很能给人以启悟。他说:无论遇到怎样对你不利的事情,有一样东西你一定不可以丢弃,那就是―――坚持你的梦想。   保罗・杰克逊还谈到...

伽利略打动父亲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少时立志钻研哲学,可是他的父亲不同意。   一次,伽利略对父亲说:"爸爸,我想问你一件事情,是什么促成了你和母亲的婚事?"   "我看上了她。"   "那你没娶过别的女人?"   "没有的事,孩子!上帝作证,家里的人要我讨一位富有的太太...

郭凡生:太理性也许就无法创业

      上过山、下过乡、当过兵的郭凡生,一手开创了分类广告的印钱机器。  尽管被列为不入流的行当,但他却借助互联网成就了最具含金量的上市公司慧聪国际。  十余年间他极力推动的劳动股份制,一度被人指责为“骗人的把戏”,也一举打造了126个百万富翁,绝无前...

《三国演义》告诉我们的60条真理!

    1.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集团总裁,完全可以从摆地摊做起。 2.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进私企,其实比进国企更有发展空间。 3.吕布的经历告诉我们:频繁的跳槽,直接导致没老板敢录用你。 4.庞统的经历告诉我们:长得太丑,可能会影响你的应聘效果。...

陈能宽:不远万里听“反调”

    1987年4月,64岁的陈能宽迎来科学生涯中的第二次转折,出任原国家863计划激光领域(863―410主题)的首任首席科学家。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大珩先生曾说过,在863计划的15个主题中,410主题讲起来最费口舌,也最难把握。 强激光...

何镜堂工作室的故事告诉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普遍真理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当你年老了,退下来时,人们还一样尊敬你、关怀你、呵护你,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与他们相比,我虽算不上成功,而且还在拼搏,但我认同这个观点,似乎多少也有点感受。 ――何镜堂     今年78岁的何镜堂院士就是这样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