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家庭环境
因为仅对本人惩罚,就算处以极刑,也显得太轻,只有连家庭一同惩罚,才带有斩草除根的性质。轻一点的,也要全家流放,例如岳飞的家庭就被流放岭南。重一点的就要没籍为奴,再重一点的,还要满门抄斩,这样还不解气,就干脆来灭门九族。例如,汉代大将韩信,就是被灭门九族的,凡沾着亲缘边的,一个不留,统统处死。
因为家庭地位至关重要,不仅惩罚殃及家庭,奖赏也同样惠及家庭,甚至惠及子孙。
三国时候,曹操手下的大将典韦,为救曹操的性命,把自己的命给丢了,曹操对他的奖赏内容之一,就是加封他的儿子。
这样的事情,在封建时代极为普遍。
由此,我们更深刻地看到家庭环境的变化对有亲情、血缘关系的人前途与命运的影响重大。
离婚所引起的家庭环境之变,受损伤最大的莫过于孩子。台湾心理学教授钟思嘉先生说: “家庭拆散,人人心灵都会受到损伤,以子女为甚,即使以后能够复原,也要很长时间。”失去了父爱或母爱的孩子能像常人一样的成长吗?在吵闹厮打的环境中,孩子幼小的心灵能不畸形发展吗?
一位父亲声泪俱下地忏悔说:
有一次,我10岁的儿子曾提刀刺向他的妈妈。
从妻子和我提出“离婚”的那一刻起,我们的家就再也没有平静过。我闹过,哀求过,但都无法打动妻子的心。妻子开始不回家了,一个晚上,两个晚上,一个星期,两个星期……这么多个夜晚,只有我陪着儿子。
可是,只有10岁的儿子又懂得什么呢?每当儿子问妈妈为什么不回家时,就勾起我的恨意。“是妈妈不要你了,妈妈被‘有钱人’勾走了……”我恨恨地告诉儿子,似乎这样就能减轻点儿自己的痛苦。
儿子开始不再问及妈妈了,我有了点儿欣慰。
妻子偶尔回家,只是为了看儿子,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和我提出离婚。儿子对他的妈妈越来越冷淡。在妻子的尴尬中,我在一旁得意地冷笑。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一年。当妻子又一次回到家,只为了和我离婚时,我又忍不住和妻子厮打在一起。妻子不耐烦地躲闪着,她的指甲刮在我脸上。就在这时,只听妻子“啊”的一声后捂住自己的胳膊,有血从衣服里渗出来。
我一眼看见儿子愤怒地站在我面前,手里拿着一把沾着血迹的水果刀。
我分明看清了儿子眼里的仇恨,看清妻子眼里的惊诧。失望……可我,脑袋“嗡”的一下子,呆立在那里。
这并不是我想要的。我怎么会要儿子这样仇恨自己的妈妈呢?
当我自私地指责妻子和仇恨妻子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我在这个婚姻中存在的责任;我在把儿子拽进我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时,从没有想到儿子是无辜的。要多久,儿子的眼睛才能再像以前那样纯净呢……
这之后,我清醒了很多。当妻子把离婚协议书再次递到我面前时,我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一个产生了婚变的家庭必然是畸形的家庭,在这种不正常的家庭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有着畸形的人生。失去了父爱或母爱,他们幼小的心灵得不到抚爱、温暖、慰藉,又加之被同学看不起、冷落,因而他们容易变得无情、冷漠、孤独。这样的不良心态,又兼以幼小、纯真、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差,所以容易为社会的不良环境所感染,容易失足和堕落。
孩子养成了不良习惯,走上了犯罪道路,首先的责任就是家长父母。 “养不教,父之过”,他们在对自己不负责任的同时,更对无辜的孩子不负责任,由此而引出的灾难,可能比他们夫妻自己的灾难更甚更烈。所以,当夫妻感情出现矛盾,出现裂痕的时候,请多想一想孩子的处境与将来,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言离婚。
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主要成员就是父母与子女。子女是父母的血脉,是父母希望的寄托,子女要依赖父母的供养才能生存、上学、成长;而父母要依靠子女来维持天伦之乐。这是家庭小环境存在的正常格局。但天有不测风云,一旦这种格局被打破,那么,家庭成员的命运就将面目全非。
刘杰的邻居李宁,也是他小时的好友、同学,刘杰叫他“李大哥”,每次春节刘杰回家探望父母,李宁总到刘杰家看他。他们的关系仍然很亲密,只是他看李宁的眼神中、说话
的言语中总是流露出羡慕刘杰而遗憾自己的心态。小时,他俩是同桌同学,李宁学习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二名,老师和同学都一致认为他是大学的“苗子”。可是他13岁那年,由于父亲的不幸病逝,母亲的体弱,他不得不辍学务农,一直到现在仍然“土里刨食”。虽然他现在家境还比较殷实富裕,但他总抱憾自己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刘杰当然替他惋惜。如果他能上大学,那么他此生的命运肯定与现在有天壤之别。他在无奈的叹息后,把自己的一切都归罪于命运。
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家庭与命运的关系。说人生中最悲惨的莫过于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夫)、老年丧子(女)。的确,人生中最悲痛的就是亲情的丧失。少年丧父,家庭的顶梁柱倒塌,孩子的命运将急转直下;中年丧夫,妻在封建社会中必须守节,她要照顾孩子,孝敬婆母,把生活的全部重担压在身上;老年丧子,“白发反送黑发人”,受到的是感情上的摧残,现实中因老来丧子而致疯者屡见不鲜。由此,家庭变故对家庭成员命运的影响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