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姻家庭 > 家庭 > 正文内容

回忆:我眼中的公公张岱年和婆婆冯让兰

2021年10月24日

 

 

公公张岱年和婆婆冯让兰突然携手辞世,我为他们整理照片。每张照片,都记录着他们的一段生命,都让人体会什么叫“物是人非”。

我检视到一张明媚的画面:我公公坐在阳台的落地门前,沙发对面一张椅上,是我的婆婆,两人相视而坐,满面笑容。阳光灿烂,为他俩勾勒出金色的轮廓。

这张照片大约是去年夏天拍摄的。读起来历历在目,却已恍若隔世。

两个老人携手走过60年岁月,风风雨雨相濡以沫,感情至深。虽然我公公已经95岁,但按照他的身体状况,还是走得太突然了,他一直生活自理,拒绝别人帮忙。倒是我婆婆从去年12月26日摔伤后,一段时间里一直卧床。从我婆婆病后,我公公每天都要坐在她的床边陪伴。每天晚上临睡前,他都要握握我婆婆的手,对她说“see you tomorrow”。一次很晚了,张尊超劝爸去睡,他坚持要去我婆婆的房间,“我还没和你妈道别呢!”有几次,我婆婆的病有变化,他便忧心忡忡焦灼不安。每次见到我们回来,第一句话就迫不及待地诉说,“你妈一天都没睁眼”或“你妈一天都在昏睡”。表情很无奈和无助。

住在三院心脏监护室时,我公公一直要回家,他对我说:“我没病,回家听听广播、看看报、跟你妈说说话,我就好啦。”写到这里,我痛悔不已。真应该接他回家,那就不会有后来这一切。事实上,他本来就是在慢慢好转,已经从心脏病房转入了普通病房,甚至后来医生竟撤掉了心脏泵和大部分点滴药物!

从学术上看,我公公是个哲学家,从生活态度上看,他也是个哲人。恬淡平和,视名利和物欲于无。如果要我总结对我公公婆婆人生特点的感受的话,我想惟有两个字,“从容”。这种从容是一种心态,而非仅仅是行为作风,它来自无欲无求的单纯―――他们对生活太缺少要求了。

在这一点上,我对两位老人佩服极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宠辱不惊。凡来过我家的人,都为他们朴素甚至简陋的生活条件而震惊。古圣先贤所谓的“一箪食、一瓢饮”,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写照。记得初见公公婆婆,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在狭窄的房间里,两个穿着极朴实极不讲究的老人,并排站在昏暗的小门厅里,有礼貌并有分寸地向我微笑。多年来,张家的房子一直很小,家里满地满墙堆的都是书,走路要绕来让去,我公公找书极尽艰难;家里来客人稍多,就要有人站在门廊里。一次,我所在的报社采访一批学者,包括张岱年,来了位摄影记者给他拍照。因为空间太小,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调焦位置,记者只好站在家具和书报堆之中,上身使劲儿后仰在沙发背上。从20世纪80年代起,北大领导几次要为他调整住房,但两位老人并不太动心,一直到蓝旗营教师住宅小区盖好院士楼。

这么多年,他的学生们朋友们经常来看他,并为他带来各种各样的礼物,其中不乏各种高档的衣物,但他从来只穿中山装,而且是多年前买的“的卡”布料的中山装。多年里,他只穿布鞋。就在去医院的那天,他仍然穿着一双黑灯芯绒面的棉鞋。有时候我想,也许这就是“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

六舅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我公公:“刚毅木讷近仁。”的确,他平时话很少,家里如果没有客人,通常静悄悄的。但一旦涉及学术领域,他其实十分健谈。在课堂上,可以口若悬河,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我想,这种木讷并非是不善言谈或拙于表达。我公公的木讷更接近一种远离尘世,沉浸在自己的丰富深刻的思想世界中的生活观的表达。他无话,通常由于他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保持一种静观的距离感;他无话的时候,也许正是他的头脑积极思索重大的哲学问题的时候。他自己曾经回忆,少时“好学多思”,这种好学多思伴随了他一辈子。

我公公十分热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古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不仅成为他研究学问的主旨,更是他自己日常行为的准则。如果说,“自强不息”更多地表现在他对学术造诣的无止境的追求的话,“厚德载物”就更多地表现在他的品德和为人上。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待人处世的宽厚和实在,他待人极真诚,这不仅仅来自他的修养,也来自他生性的厚道。

从我结婚起,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公公的大书桌上,许多年如一日,永不间断地堆满了相识的和素不相识的人送来和寄来的书稿、论文稿,压一把沉甸甸的黄铜尺,上面镌刻着四个字:“自强不息”。他早早起来,就伏在那上面,用工整的蝇头小楷批改文章,包括批改标点符号,改正错别字,并写出意见。曾经读过一篇学生后辈写的文章,说起我公公为他的论文作批点,赞道:“那本身就是一部出色精到的学术论著!”

公公家里从早到晚总是客人不断,有一段时间他很忙,身体又很差,医院和系里都嘱咐我们,“要限制一下”,我们反复对我公公说,不能没完没了地接待客人,不要出去开会……他说“好,好,对,对”,等转过身接电话,人们找他做各种事,他还是“好,好,对,对”……我很不高兴,去问他,他反问道:“你能不让人家来吗?”我说:“你身体不好,为什么不能不让他们来?”他不再说话,照样我行我素。因为不住在一起,实在没法儿,在门上我婉转地贴了一张字条,也几乎形同虚设,因为远道而来的客人总希望见见他,而在他的耳朵和腿脚都已经比较差时,只要听到门铃响,他还是以最快的速度去“应门”,甚至从不问一下是谁。

就在最近,外地有陌生人寄来一本公公的书,附了信提出要求:让他在扉页签名后寄回。他说:“签名可以,可我现在没有能力往回寄呀!”我说:“那你就别签好了。”他就很着急:“那不能退给人家呀,这可怎么办?”我说:“我帮你处理吧!”他不放心地再三嘱咐:“我签了字,你帮我寄给他吧,可别退回去啊。”

5月15日,一场春雨覆盖着巍峨的清华大学主楼和碧绿的草坪,仰望红色的巨幅横标:“纪念张岱年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暨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讨会”,我真真百感交集。本来,今天应该是我们陪公公在这里;本来,今天这里应该是一个庆典。但是,不管怎样,我相信,这次会议都会使我公公欣慰。前不久,公公的关门弟子王中江老师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公公说:“我有弟子,我学有传人,我很满足。”就是在说完这番话后不久,他选择了离去。也许是他觉得,可以放心地、了无遗憾地去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回忆:我眼中的公公张岱年和婆婆冯让兰” 的相关文章

家庭需要新型的家长关系

     王朔小说《我是你爸爸》中,爸爸想和儿子建立平等的新型父子关系,让儿子自主地生活。结果,平等关系没有建立,旧的关系也无法恢复了。爸爸想用民主手段教育孩子,可是,儿子教育却事与愿违,并且时常搞得大人脸面全无。   随着儿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儿子的压岁钱意思很浓。每当我母亲来家,儿子总是告诉奶...

家庭情绪与家庭健康

      在影响人们健康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极易被忽视而又相当重要的因素,就是“家庭情绪”。心理学告诫人们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情绪,以增进自己身心健康。其实,仅仅关注自己的情绪是很不够的。因为,每个人每天约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自己的家庭中度过的。而家庭情绪...

请把欢乐带回家

     家,是人生最可靠的避风港,更是夫妻共度良辰美景的爱之巢。在这属于自己的屋檐下,可充分感受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温馨、夫妻间的和睦及生活的幸福。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夫妻却不能和谐地相处,使一个本应美满的家常常陷于争吵或是死水一潭的尴尬境地。这其中,...

治治唠叨

      唠叨是一种破坏性的心理疾病,如果你是个唠叨的人,要立刻采取办法来改正这个缺点。   一、取得你丈夫和家人的合作   每当你快要发怒或是对发霉的问题喋喋不休的时候,请他们罚你五块钱。   二、训练你自己把话只讲一遍――然后忘掉它   如果你必须...

家长与孩子创造力培养的关系

      一、儿童创造力培养与家长的自身素养     过分激励儿童的家长在心理学方面,对儿童来说,如果紧张感解除,当然不会加紧采取行动.因此,家长屡次以感情的行动来威胁子女。     我有一位朋友的孩子是小学六年...

培养孩子快乐的方法

      1. 给孩子一些“控制权 ”     一些父母常将孩子当成“孩子”,而不征求其意见,容易使小孩 对环境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沮丧和无力感,当然这并不是要父母 将家中大事跟孩子商量,但至少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穿哪件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