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学术带头人的平民路线

2004年07月10日
      对中国信息科学领域略有了解的人,至少听说过“李国杰”这个名字,而且对他“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应走平民化道路”的思想多少有所耳闻。从他的思想观点看,他似乎应该是一位在中国本土培养和成长起来的科研人员。但事实上,李国杰在1987年回国前,在美国一直从事智能计算机研究,并发表了数十篇关于并行处理和智能计算机的前沿基础性研究论文。
  然而,回国后,他放弃了自己在国外的研究方向,转而领导一批人“做中国人能接受并用得起的”计算机。这一方面缘于中科院“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科研导向,另一方面缘于他个人对计算机技术发展和中国社会全面的思考。
  他告诉记者,每年国家法定的长假是他最舒心的一段时光,利用这段时间,他可以暂时抛开研究所的业务工作,静心看一些关于社会人文方面的书籍。从中国古代的诸子百家到西方现代哲学流派,从历史学、社会学到经济学、政治学,他无一不涉猎。他不但十分崇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而且欣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中国社会有深刻认识的一批思想家和学问家,如鲁迅、梁漱冥、钱穆、冯友兰等。他的“中国信息技术发展应走平民化道路”的观点显然也是他对目前中国社会整个环境进行分析与判断的结果。
  做这样的判断,也是他身为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最大课题和难题。因为,中科院计算所不仅要在跨国公司已经瓜分的市场中分一杯羹,还要有所超越,方能求得生存与发展,这谈何容易?
  不仅如此,他从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是中国科研人员如何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问题。最近他在计算所内部刊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我国创造单位GDP所需的R&D人员是日本的3.68倍,所需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是美国的4.48倍。这说明以对GDP的贡献来衡量,4~5个中国科研人员才能顶一个美国科研人员。为什么我们的人均贡献率低,从分析我们身边发生的科研活动应当能找到答案。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最关心的不是科研的‘产出’会对GDP增长有多大影响(对综合国力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可通过GDP反映出来),而是如何能申请到大笔科研经费。也就是说,我国的科研人员关心‘进’重于关心‘出’”。
  作为科学家,他看到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作为所长,他看到了存在于科技界的普遍性社会问题。虽然他说,“我很平常,很普通。电视台在做介绍我的节目时,把我放在人流如潮的画面中走过来,取名‘他从人群中走来’”,但他的思想语言却十分犀利。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学术带头人的平民路线” 的相关文章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