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智慧与美丽同行――李方华院士的生活理念

2004年07月30日
 

    在人们约定俗成的观念中,自古至今,女性在社会中似乎永远也改变不了“弱者的形象”。当李方华院士捧着奖杯和鲜花从法国载誉而归之后,国内众多媒体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女性科学家如何处理科研与家庭生活,也许几个小细节可以给我们一个有启发性的回答。

  书桌、买菜与化妆

  作为一名女性,李方华深深懂得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她用智慧避开了可能发生的家庭矛盾。在3月20日中科院物理所为她举行的报告会上,她回忆说,“过去房子很小,家里只有一张书桌,不可能让两人同时用。我常常在床上和箱子上推算公式。那个时代,像我这样工作的人很多。”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李方华在家也要工作,她也有自己的事业追求,也需要用仅有的一张桌子。显然,她认为先生比她更需要,自己就“在床上推算公式”了。
  物理所了解她家庭状况的人告诉记者,李方华的先生范海福院士是我国乃至国际物理学界的知名科学家,很受国内外同行尊重,但身体比较虚弱,一直是李方华照顾他。如果研究所有福利品需要拿回家,往往是李方华的事情,后勤人员一般情况下都不打扰范海福先生。
  在时间安排上,李方华说:“我除了上街买菜,一般不逛商场,把可以利用的时间尽量利用起来。”但物理所有人告诉记者,在日常生活中,李方华非常注重衣着整齐,她是怎样花时间装扮自己的呢?她说:“我不反对女同志化妆,但可以简单点儿,少花点儿时间。走进研究所,就不想家务事。但出了实验室,依然要惦记实验中的事。”

  心胸、韧性和智慧

  李方华何以获得“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她坦言自己也不清楚。她说:“我申报的材料中,主要介绍了4项研究工作及其特色。至于是哪一项打动了评委,我也不知道。”
  她介绍的4项主要研究工作是外行听不懂的4个物理学方面的科学问题:“准晶体与晶体之间的关系”、“测定微小结构的高分辨电子显微像图像处理研究”、“测定原子分辨率进体缺陷的场发射电子显微像图像处理研究”和“一个新的显微像衬度理论”。她的成果在国际同行中得到广泛认同。
  曾经在她实验室工作过的一位研究员说,“李方华的研究一直保持着特色。她不追踪热点,不赶时髦。她所从事的高分辨率显微电子学物质结构研究,在上世纪70~80年代,非常容易与物质超导研究结合,甚至很容易出成果。但她从来不提超导。她抓住自己能力所及并可能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追踪研究。”
  李方华在一份报告中介绍说:“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工作秩序被打乱,有两年时间我在干校和工厂劳动。幸运的是,1973年所长施汝为先生安排我调研晶体学的发展动态,使我能有机会在图书馆看到关于高分辨电子显微像的报道,了解从显微像上能直接看见晶体中的原子团,这是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她所谈到的4项研究成果看,李方华似乎从那次调研开始,再也没离开过电子显微像。
  几十年的追踪和努力,平稳的心态和情绪,使李方华不仅成为了中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而且成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第一位中国人。无疑,这一切缘于她的心胸、努力和智慧。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智慧与美丽同行――李方华院士的生活理念”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古稀院士的似水柔情

    张勇传,1935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1957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水电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文华学院院长。   张勇传院士年近七旬,举手投足仍然敏捷潇洒。他和记者侃侃而谈一下午,他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拘无束。老庄的句...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

杨 振 宁

    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他才16岁。20岁那年大学毕业后,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杨振宁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