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2004年02月28日
 

  “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年,不是在美国做研究,而是当时和黄昆同住一舍的时光。”时隔数十年后,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对黄昆的认真仍然念念不忘。当年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的黄昆到西南联大任助教时,和年小几岁的杨振宁同住一屋。

  那时的黄昆和杨振宁都年方二十出头,总是喜欢纵论天下,相互顶牛。而黄昆往往都将话题引向极端,引发无休止的争论。有一次,为弄明白量子力学中“测量”的含义,他们从白天一直讨论到晚上,最后是上床后又爬起来,点亮蜡烛,翻看权威资料来解决争论。“正是这些争论,使我找到了科研的感觉。”杨振宁说。

  黄昆较真,不光是杨振宁的感受,在圈内也早就出了名,有时甚至让人下不了台。1951年,学有所成的黄昆留英归来,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有一次,北大物理系一位教师评教授职称,大多数学术委员都觉得不错表示同意,而黄昆却“固执己见”:“就他那水平,给他一个副教授就不错了。”

  较真换个角度说,其实就是严谨。夏建白,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去年刚刚当选为“新科”院士。虽然和黄昆为师为友数十年,但谈起这位老师,至今仍然有些发怵:“说实话我还是有点怕他。”

  黄昆让人“害怕”,别无他因,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对他人要求都比较严。从1977年担任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后,半导体所成为他至今工作和学习的地方。“一般人往往追求数量,频繁出成果,而他要求我们少而精,做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工作。”夏建白说。

  对于问题的每一个环节,黄昆总是反复推敲。他虽然不赞成用繁琐的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但在需要数学推导和计算时,又十分仔细,反复多遍。黄昆不仅自己身体力行,也严格要求中青年科研人员,对他们撰写的论文往往多次修改,以致于密密麻麻的修改意见有时覆盖了原稿。

  正是这种严谨的精神,使黄昆半个世纪以前的研究成果经受住了历史长河的考验,相关论文至今仍年均被全世界的同行引用6至7次。

  “我没有‘照猫画虎’的习惯”

  玻恩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黄昆和他曾经在1951年合著一本固体物理学的“圣经”――《晶格动力学理论》,这本书直到1985年还第三次再版。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写给爱因斯坦的信中说:“书稿内容现在已经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的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

  然而,当黄昆评价起这本在国外被人像圣经一样放在书桌上的权威著作时却淡淡地说:“这本书也不是特别突出。”

  《晶格动力学理论》仅是黄昆年轻时代在科研领域攀登的一座高峰。从黄漫射到黄理论、黄方程,从1945年到1951年,在英国求学的五、六年间,黄昆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接连取得创新性的重大成果。1977年,在“阔别”科研生涯近30年后,年近花甲的他壮志不坠,再次开创了第二个春天,提出“黄-朱模型”,解决了20多年来科学界在超晶格领域存在的疑难问题。

  谈到科研上的这两个重大时期,黄昆说:“年轻时我的工作特色鲜明,但是没有再往下深入;后来在深度上比以前要好,解决问题的复杂性质要比年轻时强。”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就是黄昆的治学品格。他不喜欢翻阅文献资料,喜欢从“第一原理出发”,去探寻物理世界的奥秘。“我文献看得比较少,因为那样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变成书本的奴隶。自己创造的东西和接受别人的意见,对我来说,后者要困难得多。学别人的东西很难,而自己一旦抓住线索,知道怎么做,工作就会进展很顺利。”正是这种治学风格,使黄昆在学术上屡屡攻城掠地,一系列以他姓氏命名的“黄”理论就是例证。

  “我喜欢与众不同,不喜欢随大流。如果跟着大家做,就没有什么意思。”谈起创新,黄昆这样评说自己。刚上中学时,在伯父的要求下,黄昆除作业外还要去做数学书上所有题目,“不仅使我数学很熟练,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忙于自己做题的黄昆很少去看书上的例题。“这一偶然情况有着深远影响,使我没有训练出‘照猫画虎’的习惯。” “请尊重我的隐私权”

  在科学界赫赫有名,在公众面前默默无闻,这是颁奖前黄昆的生存状态。而当记者接触黄昆时却发现,科学家的头脑、数十年的风雨生涯使他异常冷静,甚至“真实”得让人有点难以接受。

  “我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没有什么神奇和惊人的地方。”黄昆的低调比吴文俊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记者的百般争取下,虽然他答应采访,但只能给一个多小时;虽然应允记者去他家,但却只能看不能问,“否则无法向夫人交代”,条件相当“苛刻”。 黄昆位于中关村的家,是套小三室的房子。狭窄昏暗,堆满了书,显得非常拥挤,门口一古色古香的木箱子上是中科院物理所在他70华诞时赠送的8个字:“壮志不已,耕耘不辍”,客厅兼卧室的墙上是一幅一米多长的松竹梅“三友图”。

  十几分钟的采访变成了无声的“参观”,而始终坐在沙发上的黄昆夫妇在翻阅着报纸。“如今的报纸太厚了,翻起来比看还难。”这是家庭采访中黄昆所说的唯一的一句话。

  而黄昆的夫人――李爱扶更“绝”。“请尊重我的隐私权。”记者刚想开口问问半个世纪前,是什么原因促使年轻的她从英国远渡重洋来中国和黄昆喜结连理,是什么使他们携手共渡风风雨雨,谁知她却抢先表了态,“我想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走?”

  “我很高兴,但也很不习惯。得奖意味着要占据我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像你们访问我。”黄昆实话实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巨大的荣誉和奖励,这对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夫妇在捍卫着自己宁静的生活。

  对小他7岁的夫人,黄昆打出了“90”的高分。“凡是和她接触的人对她的品格都有很高的评价,她不仅是个好人,而且很有能力。”的确,青年时代屡有斩获的黄昆背后,一直有这位异国贤内助的默默奉献,著名的黄理论实际上是“黄-里斯理论”,是夫妻二人智慧的共同结晶。如今黄昆先生身患帕金森病,“我扣扣子都有点困难,家里90%的事情靠她去做。”

  黄昆还在工作着。虽已83岁高龄,虽然身患疾病,他现在仍然坚持每天上午去研究所,和年轻人交流探讨,或者翻阅资料,处理文件。2001年,一生和微观世界打交道的他,还牵头和其他5位院士一起大声疾呼:国家应当组织充分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参与占领世界纳米科技的制高点。

  一生不事张扬,一生默默耕耘,为科技事业鞠躬尽瘁,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昆。83年的人生岁月里,黄昆以他的严谨和创新,以他的勤奋和率真,在固体物理学领域竖起了一座座丰碑,赢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也在人们的心目中铭刻下了四个大字:“真人”黄昆。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黄昆: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