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王淦昌:功载青史寄宏图

2004年11月03日
1945年8月6日,日本的广岛成为世界瞩目的地方。谁都不会忘记,是原子弹这个可怕的“怪物”让这座城市顷刻间化为废墟。
  19年后,在王淦昌和他的学生们的参与研制下,神州大地上也响起了原子弹的巨响。   “我们走了,你们有王淦昌”

  1930年,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的王淦昌,考取了德国柏林大学研究生。4年后,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返回正处于日本铁蹄践踏中的祖国。

  1956年秋,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来到前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他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实验小组开展高能物理实验工作。1960年王淦昌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为中国争得了世界第一的荣誉。后来,共和国因此给了他最高奖―――1982年“关于反西格马负超子的发现”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物理学家荣获的第一个最高奖。

  对于有着高度爱国热情的王淦昌来说,取得这样的荣誉并不能让他满足,只有把科学技术转化为战斗力,才能让祖国真正强大,才能让饱受战乱之苦的人们享受和平。

  就在我国原子弹研制刚刚拉开帷幕的时候,苏联撤走专家,使我国刚刚起步的核工业遭到扼杀。一位苏联专家没有忘记,中国还有一位叫王淦昌的人,他说:“没关系,我们走了,你们有王淦昌。”

  当祖国最需要的时候

  “请你参与领导研制战略核武器―――原子弹。”1961年4月1日,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刘杰约见王淦昌,同时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这是政治任务,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

  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中国应该早些拥有原子弹。王淦昌的耳边又响起了毛主席的声音:发展我国的原子弹事业,到时候了,该抓了。

  第二天,王淦昌便跨进了核武器研究院的大门。

  从那时起,他长年累月不知疲倦地奔走。他的足迹从北京到青海高原,跨高山越沙漠,走向罗布泊,来到蘑菇云升起的地方。

  当时,西北核试验基地初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喝苦水,战风寒,打只野兔会顿餐,不仅吃不饱,戈壁滩上水也珍贵,早晨的洗脸水留着下班洗手,晚上洗脚,澄清了洗衣服。有时水紧张几天都不能洗脸。1964年6月,核技术研究开始了仪器设备的现场安装工作。全部投入试验准备工作,当时正值盛夏,白天地面温度达到60多摄氏度,参试人员顶着烈日,迎着热风,晒脱了皮,喝着又咸又苦的水,刮起风来,飞沙走石,天昏地暗,飞起的石块能将汽车挡风玻璃打碎,狂风能将帐篷连窝掀起。这也没有一个人叫苦。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王淦昌站在主控站,屏住呼吸,静静地注视着远处的天空。一个有着深远历史意义的时刻就要到来,一个积蓄已久的心愿就要实现,他的眼中是整个世界的震荡。

  一声惊雷般的巨响在顷刻间响起,“成功了,成功了!”王淦昌万分激动。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向世界宣告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彻底破产。

  原子弹、氢弹,一个也不能少

  功高而不居的王淦昌,并没有沉浸于胜利的喜悦之中。

  “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为了攀登更高峰, 1965年1月,王淦昌很快加入到氢弹研制工作中。

  半年后,我国进行了一次加强型含有热核材料的原子弹试验。这次实验相当成功,为氢弹理论设计获得了重要数据。在王淦昌的指导下,用冷试验经验的积累,很快解决了引爆设计中的技术关键。在氢弹突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7年6月17日,一架飞机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载着氢弹在空中盘旋。飞机远去后,一道闪光,一声巨响,一朵耀眼的蘑菇云腾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郑重地向世界宣告―――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一颗氢弹。

  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4个月,前苏联用了4年,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中国不计原理试验,自发公报之日起,仅2年零8个月!

  后来,王淦昌又与其他科技工作者成功地组织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是邓小平作出的评价。 

    人物介绍:
  
    王淦昌(1907―1998年)江苏省常熟县人,男,中共党员,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至1934年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教授,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第一届理事长,是第3、4、5、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实验工作的开拓者。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王淦昌:功载青史寄宏图”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藏医学的集大成者宇妥・云丹贡布

  宇妥・云丹贡布(708―?),亦作宇妥・元丹贡布,唐吐蕃时期杰出的医学大师,藏医学的奠基人。   公元708年(唐景龙二年),宇妥・云丹贡布出生于拉萨堆龙吉纳(今西藏堆龙德庆)的医学世家。曾祖父洛哲希宁为藏王松赞干布御医,祖父斋杰加嘎尔巴札是藏王芒松芒赞御医,父宇妥?琼布多杰为藏王赤都松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