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有感于袁隆平的“怪癖”

2008年06月23日
    袁隆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千亿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富翁”,却有着青睐便宜货的“怪癖”。一次,他看到商场有打折到10元一件的衬衫,一下买了10件。他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穿起来方便。”他全身的穿着加起来价值不过400元。穿得最好的一次是在北京领奖,主办方给他做了一套800元的西装,算是他一生穿得最“奢侈”的衣服。
  还有两个故事发人深省:一次以袁隆平为组长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组到达洛杉矶,美国官方把同行的另一“相貌打扮更像官员”的同事当作了袁隆平。一次是袁隆平去北京开会,没买到卧铺票。当站在列车过道上等候买卧铺时,列车长不相信满脸黝黑的袁隆平竟是水稻专家。
  袁老的“怪癖”就是俭朴。袁老遭到冷遇也无非是由于他俭朴的“农民形象”和“农民本色”。
  袁老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富翁”,只要他愿意,杂交水稻可以成为他取之不竭的摇钱树,但袁老从没将金钱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他自视是农民的儿子,根在农村,血脉里传承的是农民的朴实坚韧与忍耐,崇尚的是农民的忠厚与节俭。他成名后依然一副农民模样,一点也不讲究浮华排场。所以人们才很难把这位皮肤黝黑、精神矍铄的老人与世界顶级科学家联系起来。我不敢说俭朴的农民形象是成就袁老“杂交水稻之父”的决定因素,但我敢说这正是铸就袁老大功伟业的基本要素。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慷慨”。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对金钱一不吝啬,二不奢侈,只要够用就行。因而,他将在国际上获得的所有大奖的奖金几乎都捐赠给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农业科技奖励基金会以及教育和慈善事业。也许袁老是世界上最农民化的顶级科学家,是顶级科学家中最农民化的,所以他倾城之富却不私不显,身价千亿却“专挑便宜货买”,袒现的正是袁老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与平民本色。财富确是不少人孜孜追求的目标,袁老的身价不知会让多少人艳羡发狂。然而他的身价与他所创造的巨大社会财富相比却黯然失色,因为超级杂交稻谷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袁老在杂交水稻上的贡献恩泽国家、人民,也恩泽了世界,这应该是袁老最大的“慷慨”。
  袁老的“怪癖”是由于他的感情。袁老爱祖国、爱人民,也爱家庭。袁老为了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几乎每天都低头弯腰在田间,成为农民心中的“米菩萨”。国际上多家机构高薪聘请他出国工作,但袁老看重感情,明确表示“我的根在中国”。袁老当然也爱家人。正是这种感情使他以俭朴作风与重大成果回报祖国和人民,也赢得了家庭对他节约俭朴、慷慨捐献的真诚理解和支持。
  温家宝总理在上海同济大学演讲时提到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袁老正是这样的佼佼者。袁老又是一粒最好的种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一定会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开花、结果。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有感于袁隆平的“怪癖””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物理科学的第一夫人吴健雄

     浏河的童年  由上海市出城,逆着东南方向出海的长江,向西北方大约一小时车程,便是浏河。  1912年阴历4月29日,也就是阳历的5月31日,吴健雄在浏河出生,给这个江南小镇的一个读书人家庭带来许多欢乐。  吴健雄是吴家第二个出生的孩子,却是头一个女孩,在吴健雄这一辈,是排行健字辈...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