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院士回应“青蒿素是集体成果不能算个人贡献”质疑

2011年10月06日
  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当日,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新华社发

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 ――“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

本报讯 (记者仲玉维)北京时间昨日,美国纽约,在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2011年度颁奖典礼上,中国81岁的科学家屠呦呦走上领奖台。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2011年拉斯克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人类的药物史上,我们如此庆祝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

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衷心感谢为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她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她呼吁开展全球性合作,使中医药和其他传统医药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在青蒿素到底是谁先发现的,曾引起争议,但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屠呦呦现在获得了国外的奖项,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饶毅说。在国内屠呦呦名气并不是很大,她既无博士学位、也无海外留学背景、头顶上更无中国两院院士桂冠,但她默默无闻到现在,终于被国际同行认可。

■ 人物

40年来她一直研究青蒿素

昨晚,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该有的荣誉,但是她还是默默无闻地工作,仍在研究青蒿素。

“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李连达院士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总是默默无闻地工作。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一项成果,40年得不到公认,我想,对任何一个科学家来说,都会觉得不公平。”李连达说。

在李连达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比如在会议上、个别谈话也好,她同意的意见,马上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李连达说。

■ 揭秘

“近40年未得到国内公认”

青蒿素挽救了大量疟疾患者的生命,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全世界应用,重要意义非常大。屠呦呦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科学家,当年经历190多次失败后提取青蒿素。

“当初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的贡献毋容置疑,当然也有几十个单位几百位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过去一直有人认为是集体的劳动成果,不能算是个人。”李连达院士介绍。他认为,正确的说法是,青蒿素是几百位科学家集体劳动的结果,而屠呦呦的发现起了关键作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过去国家特殊情况,不太肯定个人的贡献,所以其成果将近40年在国内没有被得到公认。

“我们国家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评价和鼓励上有不足,亟待改进。特别是发现人才、鼓励人才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李院士说。而在今年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开幕式上直言,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仅仅由于难以确定成果归属而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表彰和奖励,其中折射出的不少问题值得深思。

■ 说法

“认识中药需实事求是”

现如今社会上出现一些打着中药专家名号,四处行骗的人,影响了人们对中医的看法。而屠呦呦获得这个奖项,让人们重新开始认识中药。李连达表示,中药发展逐年提高,国家投入很大,对中医中药很支持,总体来说中药发展是好的。

“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假冒伪劣药品多。另一方面,在学术上对中医抱有偏见,认为中药是‘垃圾、伪科学’,很多人对中医药不了解。”李连达分析说,有很多人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怀疑中医药是否科学。

他还说,人们对中药的认识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个别的人吹嘘、吹得神乎其神,甚至认为中医现在已到了完美无缺、登峰造极的地步,有的商人利用广告进行虚假、夸大宣传等等。“比如,张悟本第一他不是医生,第二是他讲的理论没有科学依据,不能代表中医,说得难听一点,是‘江湖骗子’,打着中医的旗号,到处骗人,目的是骗钱。”李连达说,发现青蒿素的意义,一方面是在治病救人上起了作用,是中医中药研究中的一个重大成果,此外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提高中医药科学水平也有重要意义,屠呦呦获奖不仅是个人荣誉,也是中国人的荣誉。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院士回应“青蒿素是集体成果不能算个人贡献”质疑” 的相关文章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科技界使命重大而神圣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迎来了新世纪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D�D�D首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的隆重召开。这次论坛,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大会热情支持的各...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

王选:大的成功需要时间积累

    “我能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是20多年来坚持不懈的结果。这也说明任何大的成功,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从江泽民总书记手中接过获奖证书,王选感慨万千。   “20多年来,我一共有10个梦想”。如今,10个梦想中有5个梦想已经实现了,其中第一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