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忠魂永驻海天间:边人讲述罗阳辞世前后

2012年11月29日
  就在我国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25日殉职,享年51岁。

 

  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去世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1月25日在工作岗位上殉职,享年51岁。罗阳追悼会将于29日上午在沈阳举行。这是罗阳同志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新华网沈阳11月26日电 就在我国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完成着舰起降试验仅十几个小时后,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却因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25日殉职,享年51岁。

  26日下午,为表彰罗阳同志崇高的奉献精神,中航工业党组决定授予罗阳同志“航空报国英模”称号,并号召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向罗阳同志学习。

  同事说“罗阳走时表情安详”

  11月26日,在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人们向罗阳同志遗像鞠躬。我国航母舰载机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于11月25日殉职,享年51岁。罗阳的追悼会将于11月29日上午在沈阳举行。新华社发

  “在舰上8天朝夕相处,我一闭上眼睛,感觉这位兄弟还在我身旁。”26日下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中航工业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孟军眼眶发红。

  罗阳是11月18日上舰的,连续超强度工作,到25日上午“辽宁舰”即将靠岸时,已出现严重身体不适。一般早上6时就要起床的罗阳,当天没有吃早餐,靠岸前也没有上甲板向岸边的欢迎人群打招呼。在拖着病体勉强上岸后,他坚持和前来迎接的同事们一一握手才上车。

  沈飞公司党委书记谢根华回忆,歼-15着舰起降成功后,中航工业集团准备25日下午举行庆功会,原定罗阳应当出席。但是回宾馆的路上,罗阳因为身体难受,请谢根华替他出席。一回到房间,罗阳便手按胸口横躺在床上。谢根华赶紧让人联系,将罗阳送往几公里外的大连市友谊医院。距离医院大门还有100米左右,罗阳就喘不过气来,医护人员当即在医院门口大厅做起急救,不料还是没有救回来。

  抢救一直持续了3个多小时。“可能是因为舰载机试验成功,去世时他表情安详!”孟军说。

  妻子说“这些天来你太累了”

  罗阳生前身体很棒,年轻时爱好体育运动,很多同事都说,他近期劳累过度。

  从10月份开始,罗阳担任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两个重大任务均成功完成,随后就赶往珠海参加11月中旬举办的航展。17日下午从珠海飞回沈阳,罗阳没来得及回家看一眼,就从机场直接前往基地,18日一早搭乘直升机登上“辽宁舰”,为歼-15的起降试验做准备。

  曾在舰上一起保障歼-15试验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党委书记褚晓文说,在航母上罗阳坚持与科研人员整理试验数据,观看每次起降过程,记录和分析飞机状态。除此之外,第一次上舰的他多次前往机库查看,不时做笔记,为将来在舰上维护保养舰载机留下建议。这期间他曾经感到过不舒服,但由于试验任务非常重要,他对自身要求严格,没有中途下舰,甚至都没有去找医护人员检查。

  孟军介绍,只有亲身经历,你才能体验在航母上8天的巨大压力。茫茫大海上的航母平台就像一片漂在水中的树叶,歼-15挂索着舰难度极高,作为歼-15的生产者,在一旁观看、记录可以说是提心吊胆。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而罗阳坚持记录,他观看地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在“辽宁舰”的8天时间里,妻子王希利只接到过罗阳的一次电话。24日16时许,罗阳给家里打通了电话,兴奋地告诉妻子,试验成功了,所有任务都完成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王希利就接到了罗阳生病的消息,要她急赴大连。那次电话成了他们夫妻间最后的通话。

  25日夜晚,在遗体送入殡仪馆前,王希利对着罗阳说了最后一句话:“罗阳,我知道,这些天来,你太累了!”现场每一个人都不禁落泪。

  “让罗总回厂看看吧”

  25日16时多,在中航工业集团董事长林左鸣和同事们护送下,罗阳的遗体返回他工作了30年的沈阳。

  “按照原计划,沈飞的部分职工代表到高速公路口接一下罗总,然后再送往殡仪馆。”谢根华说,没想到公司不断接到职工的电话,要求让罗总回厂里看看。

  据谢根华介绍,罗阳从2007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职务,上任以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6%,利润年均增长34%,带领公司迈入了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2011年,中航工业沈飞公司军机科研生产任务极其繁重,面临着研制周期短、生产难度高等一系列难题。他果断行动,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重点型号飞机的研制进度,同时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航空制造技术水平快速提升,并创造下了新机研制提前18天总装下线,从设计发图到成功首飞仅用10个半月的奇迹。

  25日晚上,沈飞公司和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的院内站满了近万名送行的职工,很多职工特意开车从家里赶来,寒风中人群打出“罗总一路好走”的横幅。

  “今年8月"辽宁舰"入列时,海外媒体预计中国舰载机成功应用至少需要1年半,没想到我们仅用2个多月,就成功实现了最为关键的起降试验。”林左鸣说,这一奇迹背后,是像罗阳这样千千万万航空人的不懈努力。

  林左鸣说:“才见霓虹君已去,英雄谢幕海天间”,航空人要化悲痛为力量,完成罗阳未竟事业,为中国航空工业做出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忠魂永驻海天间:边人讲述罗阳辞世前后” 的相关文章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肖志国:让中华之“光”闪亮

                我们缺少科学家吗?不缺,我们缺少企业家吗?也不缺,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我们缺少的是科学家型的企业家,企业家型的科学家。肖志国就是这样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企业家       在中国,有为数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为数众多的科研人员,还有数不胜数的高水平科...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李崇银院士说:他是一个大科学家    采访叶笃正院士有一个感觉:你好像跟着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叶笃正,著名气象学家、中国大气科学和气象业务的奠基人之一。   1916年生,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是学术...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