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苟无成 毋宁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2012年11月08日
  1912年8月25日,广州燕塘人头攒动,天气晴朗,冯如驾驶中国人本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凌空而上,在天空中操纵自如,地面掌声不绝于耳。

就在数个月前,冯如驾驶这架飞机进行了第一次航空飞行表演,却由于故障,飞行数丈后即降落,飞机也有所损坏。

此刻的冯如一定十分渴望成功。为使飞机飞得更高,冯如将两手所持的机关一抽,不料用力过猛,飞机失速坠落至竹林里。冯如被抛出机外,头、胸、股各部皆受重伤。事后,因抢救不及时以致失血过多,冯如以身殉国,时年29岁。

弥留之际,冯如仍勉励助手:“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级。”可见,冯如早抱以身殉国之心,为祖国航空事业至死不渝!

知耻后勇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土地上爆发,日本强占旅顺口、大连和中东铁路。

远在美国的冯如经过10年的实践和学习,这时已是一位出色的机械师和发明家,对祖国的不幸,他感到痛苦不已。恰当此时,美国人莱特兄弟自制载人动力飞机试飞成功,轰动了全世界。于是,冯如誓言:“吾闻军用利器,莫飞机若,誓必身为之倡,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苟无成,毋宁死!”从那以后,这种“苟无成,毋宁死”的决绝精神一直支撑着冯如 “航空救国”的理想。

同时,冯如还提出了我国最早的军事航空理论,他言道:“当此竞争时代,飞机为军事上万不可缺之物,与其制一战舰,费数百万之金钱,何不将此款以造数百只飞机,价廉工省。倘得千数百只飞机分守中国港口,内地可保无虞……中国之强,必空中全用飞机,如水路全用轮船。”这种主张可说是15年之后意大利人朱里奥・杜黑“制空权”理论的先声。

百折不挠

1907年9月,冯如和他的助手们租赁了一间厂房,开始了飞机研制工作。然而,这条发明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艰辛。

首先是资金匮乏,冯如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金银玉器,到当地华侨中募集资金,仅凑得1000余美元。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购置足够的生产工具,飞机的大小零部件都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手工操作来制作,要花费很多时间,才能制成一个合规格的零部件。其次,当时莱特兄弟为了保持垄断地位,把所有资料都封锁起来。冯如他们只能靠自己掌握的空气动力学的知识,白手起家。

1909年9月,经过三年的努力,冯如完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冯如一号”。

9月21日傍晚,冯如顶着强风,驾驶飞机起飞。飞机升至 10~15 英尺的高度,环绕一个小山丘飞行一圈,显示了良好的飞行性能。 经测定,“冯如一号”的首飞实际距离达799米,比莱特兄弟的首飞纪录还要远541米!

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史的开端。中西报刊竞相报道此举,盛赞冯如为“东方的莱特”,并惊呼:“在航空领域,中国人把白人抛在了后面!”

其后,研制工作却六试六败。1910年5月,厂房不幸焚毁,图纸资料被烧得干干净净。然而,这些都不能动摇冯如研制飞机的激情,他坚定地对助手们说:“还是那句话,苟无成,毋宁死!”

总结了失败教训后,冯如终于博采众长,在 1911 年初研制成功了一架全新的飞机,被称作“冯如二号”。

同年1月18日,冯如亲自驾驶该机在奥克兰市艾劳赫斯特广场公开试飞。飞机在滑行 30 余米后即凌空而上,升至约 12 米高,环绕广场飞行约 1600 米后,向海湾飞去,然后折返,飞越奥克兰郊区的田野,徐徐降落在先前起飞的广场上,历时4分钟,显示了良好的飞机性能和驾驶技巧。

如果说“冯如一号”只能算是基本成功的话,那么,这次试飞无可否认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飞行!

航空救国

随着冯如的名声越来越大,不惜重金聘请他的外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却被他逐一回绝了。此刻,冯如正在寻找机会来实现自己当年许下的“成一绝艺以归飨祖国”的诺言。

1911年2月22日,应清廷两广总督张鸣歧之邀,冯如偕助手和两架飞机乘船归国。然而,目睹清廷的昏庸和腐败后,冯如非常失望,深感报国无门。

辛亥革命爆发,冯如毅然参加了革命军,因为他认识到航空救国的抱负只有在“入民国后或可实行之”。广州光复后,冯如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飞机长,这是中国第一个飞机长。

此后,冯如加快了航空救国的步伐。光复伊始,为制造飞机,冯如立即在广州燕塘建立了广东飞行器公司;1912年3月,为响应北伐,冯如装配成一架与“冯如二号”大致相同的飞机,这是中国人在中国国土上制成的第一架飞机;同月,为宣传航空救国思想,冯如呈请陆军司批准定期为民众表演飞行;4月,冯如驾驶飞机首次进行公开表演,因机械故障失败;同年8月,冯如再次亲自驾驶飞机进行飞行表演,不料飞机坠毁,以身殉国!

 “苟无成,毋宁死”,这是冯如对中国航空事业的殉道精神。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苟无成 毋宁死:中国航空之父冯如殉国一百周年” 的相关文章

宋应星

    宋应星(1587一约1667年),字长庚,江西南昌不府奉新县北乡人。他家本来很富有,但因遭火灾,“渐以萧条”。为了能够重振家业,其父一心想把他培养成材,以早日步入仕途。1615年,宋应星和哥哥宋应升同时考取了举人。由于奉新县只有他们兄弟俩掷下考篮,且又名列前茅(宋应星名列全省...

孙思邈

    孙思邈(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生于公元581年,死于公元682年。他自幼身体不好,重病缠身, “屡造医门”,花费了大量的“汤药之资”,差不多把家产变卖光了。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他心中萌发的学医愿望愈来愈强烈。18岁那年,他便开始医学生涯。   孙思邈...

周培源 我国科技界的一位卓越领导人--纪念周培源诞辰100周年

      编者按 周培源教授是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是我国科技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为捍卫世界和平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人民的和平使者,促进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人民外交家,也是一位大力推进科学技术普及的热心倡导者。生前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

奋斗者之歌――记吉林省首届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长春应化所汪尔康院士

      4月29日,春光明媚。这一天,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研究员、中科院院士汪尔康摘取了吉林省首届最高科技贡献奖。面对这一沉甸甸的荣誉,这位为祖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贡献,奋力拼搏,不懈攀登的老科学家眼睛湿润了……  “科学事业需要献身精神”  1952年...

胡伟武:打造“中国芯”的创新英雄

      胡伟武,男,196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全国青联委员。   2002年8月10日清晨6时零8分,是一个在我国计算机领域里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结束...

一位青年科学家的不懈追求――记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会洲

    翻开刘会洲的档案,有这样一些非同寻常的记载:1962年6月出生,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1985年6月入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国家及部委级成果奖6项、发明专利15项,其中破乳剂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