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胡伟武:打造“中国芯”的创新英雄

2004年05月11日
      胡伟武,男,1968年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龙芯1号”研制组组长,全国青联委员。
  2002年8月10日清晨6时零8分,是一个在我国计算机领域里值得永远铭记的时刻。从那一刻起,中国人结束了只能用外国人的CPU造计算机的历史,中国计算机事业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翻开这一页的就是胡伟武,是他带领科研人员以高度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历经拼搏,研制成功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从2001年3、4月份胡伟武主动请缨组建CPU设计队伍,到2002年8月第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通用CPU在200多MHz的主频下跑起来,这一惊人的速度,得益于正确的技术路线和一帮全力拼搏的年轻人。
  研制开始时,胡伟武与同事们就确立了三条技术路线。一是坚持高起点,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这是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高端通用CPU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二是坚持兼容性设计,他认为不兼容设计是导致我国处理器设计技术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把兼容性设计当作通用处理器的生命。三是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方针,设计中的每一步都经过反复验证。这也是胡伟武的作风使然。他一直要求自己、要求部下要踏实工作,“把工作做扎实了”。他把所训里的“求实、创新”发挥为“求实,求实,求实,创新”,就是针对目前国内科技界的一些浮躁现象提出来的。有了正确的技术路线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研究工作就有了主心骨。通过现代EDA工具,研制组成员迅速补充和掌握了微电子知识和技术,为龙芯的成功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能有几回搏?”是胡伟武经常对自己和科研人员说的一句话,也是时刻激励着他忘我工作的强劲动力。对于他来说,早上7点钟上班、晚上工作到深夜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连续加班三天三夜也只能说是家常便饭。令人难以想像的是,有一次他们竟连续加班了六天六夜。
  那是一个巨大的挑战。7月初,在最佳方案版图设计提交前,经过全组三天三夜的加班,终于完成了版图设计规则,通过了检查。这时,测试组报告,经分析,最大延迟和布线分析出来的延迟不一致。检查发现是由于对跨时钟域的约束与实际不符。重新布线已来不及,胡伟武决定手工改版图,24小时后修改完毕,降低延迟0.6ns。但是,当天下午5时,测试组发现整个处理器的一万多个触发器扫描链由于重连时的一个失误没有根据要求连出来。如果不能在交付方案之前改好,整个方案都会流产。几十个人几个月的努力白费不算,花掉的上千万纳税人的钱基本上是血本无归了。“不是100分就是0分”。胡伟武马上开了个动员会,同时跟流片厂商协调要求宽限一天的时间。由于大家都十分疲惫,胡伟武要求任何一个小的修改都必须是一个人操作,两个人在旁边盯着。在接下来的两天两夜,大家把一万多个触发器分成十几条扫描链连出来了。直到7日凌晨3点多,完成了最后交付流片的所有工作,每个人都签了字。胡伟武心里默念道:“就这样了,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
  这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行动。在研制的近两年时间里,胡伟武就是这样与同伴们一道,全身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同时间赛跑,挑战身体和毅力的极限。为了研究工作,胡伟武经常不回家,女儿要求爸爸陪她一起坐班车回家而他却一次也没能做到。在研制最紧张的时候,胡伟武的爱人甚至为了支持他而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可以说,是在胡伟武的带领下,所有的研制人员一起用心血铸就了中国人自己的“龙芯”。
  2002年春节,胡伟武和组里的人一样留下来加班。所领导在看望他们的时候明确提出了9月底以前完成流片的要求。时间紧,任务重,胡伟武没有退缩,置之死地而后生。“做不出来,提头来见”,一句豪气冲天的“军令状”让全组上下的心都紧紧地绷了起来。他们把压力变成动力,变成了一刻也不停息的行动。正是在这种压力和动力作用之下, 2002年8月,“龙芯1号”流片成功并顺利通过中科院组织的专家鉴定,标志着我国已掌握CPU核心技术,中国的信息技术从此拥有了一颗属于自己的“中国芯”,使中国人在信息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时代永远成为了历史。这一事件入选了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路甬祥同志在龙芯研制组《我们的CPU》一文批示:“青年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和创造精神,实在可喜可贺,这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希望,也是我院创新工程的希望。”目前,胡伟武正带领研制组夜以继日地进行“龙芯2号”的研究,该芯片研制完成后,与国际水平的差距可再缩短两至三年。
  胡伟武已发表专著1部,在国内外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5项。曾先后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 “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等奖励。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胡伟武:打造“中国芯”的创新英雄” 的相关文章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

科技界使命重大而神圣

    各位代表、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共聚一堂,共同迎来了新世纪我国科技界的一次盛会�D�D�D首届中国科学家论坛的隆重召开。这次论坛,得到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论坛组委会,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大会热情支持的各...

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李四光

    说到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和地质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不能不想到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   李四光出生于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而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年代。为了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李四光东渡日本、远去英国求学。求学归来后,他拒绝外国高薪聘请的优厚待遇,毅然回到祖...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弟弟眼中的“两弹一星”元勋

       7月29日是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忌日,笔者7月中旬专程来到襄樊市委党校采访了邓稼先的弟弟邓�o先,今年已73岁高龄的邓�o先向笔者透露了有关邓稼先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图后排为邓稼先及夫人许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