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青年科学家的不懈追求――记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刘会洲
翻开刘会洲的档案,有这样一些非同寻常的记载:1962年6月出生,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1985年6月入党,1985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原化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国家及部委级成果奖6项、发明专利15项,其中破乳剂系列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993年和1994年分别被中科院授予“优秀青年”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5年和1996年分别被授予“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7年获国家“八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优秀个人荣誉证书,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透过这一串串闪光的足迹,人们不难看出一名青年科学家的不懈追求。
奠定基础
作为78级的应届大学生,刘会洲的经历可谓幸运,通过全国统一考试,进入了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那种经历“十年浩劫”后所爆发出的对科学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激励着有志青年发奋学习。刘会洲深知,一个人不管以后做什么,关键是打好基础。所以,他很用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教室、图书馆总能见到他的身影,甚至在吃饭前排队的几分钟也忘不了背几个单词,或看一会儿书。随着“科学的春天”的到来,很多著名科学家也主动来到学生中间介绍各学科的历史和发展,畅谈治学与人生。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培养出对化学的浓厚兴趣,而且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10多年后,回忆当年的生活,他深情地说:“到北大学习是我今生中无悔的选择,奠定了我的专业基础和思想基础”。1982年大学毕业,本想出国,但他认为许多人蜂拥而至地去做的事,未必适合自己,所以有幸从师于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徐光宪教授。此后他潜心攻读,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多次获奖。在北大化学系,作为院士的徐先生是学生心目中的巨人,却又是那么平易近人,每逢过年过节总要将学生请到家中,以慰离家思念之苦。特别是先生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听说研究生要自发组织学术交流会,也给予极大的鼓励,常常在晚上专门抽出时间参加讨论并给予具体指导。徐先生总是非常认真地听取大家的发言,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给学生诸多的启发,教他们如何一步步迈入科学的殿堂。
徐先生是量子化学方面的专家,不仅在物质结构特别是量子化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同时在萃取分离及络合物化学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他在国内外首次提出稀土串级萃取理论和计算最优化工艺参数的理论公式及计算机程序,建立多个稀土分离新工艺流程,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他善于对知识信息的吸收、分类、存储、压缩、消化和更新,经常教学生如何学会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和信息树。刘会洲清楚地记得,在研究生期间,徐先生提出共价新概念及其量子化学定义,曾组织本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络合物文献检索,每人一个专题,借用n、x、c、π四个数对分子结构类型进行分类。学生们对极个别的络合物不知如何分类,徐先生便把文献带回家中,进行认真的分析,然后给大家专门讲解,并鼓励学生要善于发现新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徐先生这种对事业、对工作的严肃认真的态度,给刘会洲留下很深的印象,从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敬业精神。
令刘会洲终生难忘的还有一件事,翻开徐光宪文集,看到作者简历中有这样简短一句:“1983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那时,刘会洲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列席了徐先生入党转正的支部党员大会。当听到徐先生虽然经历多次运动,但对党仍然那样执着地追求,刘会洲深深地感动了,陷入了长久的思索: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这样、那样的味道,在没有真正步入社会生活之前,其中的酸甜苦辣又能感觉多少?试想在五十年代初,徐先生留学海外时,在好友唐敖庆学长的影响下,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同时又冲破种种艰难险阻,毅然决然与妻子一起回到祖国。在“文革”中,又被下放到江西参加劳动。几起几伏,先生始终信念坚定,不改初衷。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追求。先生的一生集中反映了老一辈科学家由科教救国到科教兴国的坎坷历程,很值得青年一代学习。正是在党组织的关心教育下,在徐先生这样一批优秀共产党员的影响带动下,面对鲜艳的党旗,23岁的刘会洲庄严地举起了右手。
求索创新
科学研究是探求未知的工作,贵在求索创新。10多年来,刘会洲以献身祖国科技事业为己任,以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目标,参加和主持了多项研究工作,在基础、应用、开发各类工作中均取得突出成绩。在校期间,刘会洲参加了“色素型胆结石的组成结构及生成机理研究”,较系统地对胆红素金属络合物进行红外光谱研究,指出胆红素与碱土金属及其稀土离子有相似的配位方式,首次提出胆红素碱土金属络合物的立体结构模型和非化学计量特征。他还进行了胆结石的电子自旋共振谱的初步研究,为阐明结石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88年,刘会洲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随后留所工作。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冶金专家陈家镛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萃取和反萃取三价铁离子的机理研究。“圈内”的人士都知道,在冶金工业中,除铁是冶炼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常见的赤铁矿法等虽在大规模生产中广泛使用,但却造成二次污染和严重浪费。寻找洁净工艺新技术,正是本项工作的目标,最终本项工作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青霉素生产中的破乳剂在1994年以前主要依靠进口,用量大,效果也不好,化冶所从1985年来一直进行国产化研究。从1990年开始,刘会洲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抛开传统理论,大胆开辟新思路,提出“水相破乳”新理论,研制出新型高效破乳剂D925m,于1993年通过中科院和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主持的鉴定,打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破乳剂生产落后和依赖进口的局面,并于1994年6月在所内创办开发实体,当年就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1995年产值超过千万元,市场占有率达80%,其产品1997年、1998年连续两年被北京市新技术开发区评为百项拳头产品之一,荣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
勇挑重担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作为一名党员科学家,刘会洲时刻不忘自己的崇高责任,那就是不仅自己把科研工作做好,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和先锋模范作用,把课题组和全所带好。他常说:“科学研究要讲奉献,讲团队精神。我们研究开发工作的成功,靠得是所里的支持和全体人员的努力”。
1996年至1997年,在美国李氏基金资助下,他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开展合作研究,研究方向为水溶液中嵌段式共聚物的动力学研究,是当今世界萃取分离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热门课题。美国李氏基金的资助为二年,然而当所里工作需要时,他主动提前回国,表现出高度的组织观念和爱国情怀。与其合作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的Hatton教授主动写了一封推荐信,对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信中写道:“他在嵌段共聚物溶液的温度依赖的相变中有重要发现”,“表明他是分离科学与工程、化工、冶金、医药以及环境等方面的专家”,“相信他在分离科学与工程领域将会作出更出色的工作”。
为适应科研工作发展需要,1994年,在中科院和所的支持下,刘会洲负责组建分离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并担任该实验室主任。这个室全部由年龄相仿的青年人组成,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思想活跃、思路开阔、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在陈家镛先生的倡导下,几年来建立了每周一次学术讨论会,互相交流学术思想、互相启发,以求创新。已在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论文被国际学术刊物多次引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1997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生化会议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Hatton教授来室讲座,并对实验室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5月,美国U.C.Berkeley化工系Kadke教授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化工系Stevens博士到化冶所进行交流,并详细听取了部分人员的学术报告,都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这群年轻人做工作和思考问题都是国际一流的,而且思路十分新颖。这支青年队伍,近年来多次被所评为优秀课题组。
1995年,刘会洲被任命为化冶所副所长,主管开发工作。1999年底,他又肩负起了所党委书记的重任。科研、开发、党建三副重担集于一身,他更忙了,总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没有了节假日,觉睡得更少了,因过度劳累,血压升高了;儿子患病顾上不照看,父亲病危住院抢救也没时间陪护……。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为适应知识创新工程需要,所办公司转制成为一大难题,在所长支持下,他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参考借鉴一些单位的成功经验,制订出公司改制实施方案,明确了新组建公司模式及功能,推动了这项工作的进展。在做好科研和开发工作的同时,他从研究所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党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开创了党建工作的新局面。在党委班子建设上,突出抓好思想建设,“落实学习体会交流制度,提高中心组理论学习质量”的做法被中科院京区党委转发。在基层党建工作上,提出了从“一个班子(党支部委员会)”、“两支队伍(党员队伍、入党积级分子队伍)”入手集中抓的思路,党支部规范化管理、在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发展党员等经验先后在《党建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刊物刊登。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确定了“敬业、团结、求实、创新”八字所风,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连年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和“中关村地区文明单位”。
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刘会洲并不满足,他认为自己比起老一辈科学家和一些同龄人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只有不懈的追求,加倍地努力,献身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才能报答党和人民。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