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何泽慧――为什么如此低调

2016年12月02日
   

  何泽慧,人们熟知的是,她是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中科院第一位女院士、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

  她在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学校拿到了博士学位。后来和钱三强考到了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跟随居里夫人学习镭学。几年后,何泽慧也去了钱三强的实验室,与钱一起发现了铀核的三分裂,又独自发现了铀核的四分裂。

  据说,这项发现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很大反响,因为三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三百分之一,四分裂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何泽慧因此也被赞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然而,人们不知道的是,这位首先发现了正负电子碰撞现象的女科学家,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是一个低调的老太太。

  她的低调源自她的淡泊名利――在筹建“两弹一星”团队时,人选名单里原本有何泽慧,但因为她是女性,最终与研究团队擦肩而过。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一个重要的数据,便是她带人在实验室完成了验证。

  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可这部大辞典的第六集“物理学”部分,竟没有何泽慧的名字――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从编者的特别说明中,人们才知晓:“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

  她的低调还源自她的淡定自若――在何泽慧身边工作过的人回忆说,86岁时,何先生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从食堂买几个包子、馒头带回去吃,渴了就喝点白开水。她家住在中关村,所里想派车接送,但她坚决不要,还是挤公共汽车。居家生活中,何先生也经常会一个人坐公交车去买菜。

  她的生活一丁点儿也不讲究,书桌上的镇纸是老人自己捡来的鹅卵石。在人们都开始用名牌武装到牙齿的时代,老人依旧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那书包带子已经断了,用绳子系着,革裂开了,用针线缝了起来。她的衣服上还有补丁,脚穿老式解放鞋。女儿钱民协说:“我妈这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不讲住,从来不计较什么条件。”

  她的低调更源自她的宠辱不惊――1967年,氢弹爆炸成功;1968年,由于“文革”何泽慧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负责敲钟,敲得很精准,时间甚至可以用来对表。钱三强认为在干校是浪费时间,很焦躁,何泽慧却很豁达:“听天由命吧。”

  于是,我们不能不猜想这样一位女科学家有着怎样强大的内心世界?那些在高位或顺风顺水的情况下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傲视天下,目空一切,自己把身段架得很高,自然也就很难低调做人。尤其在时下这个追名逐利的浮夸年代――君不见,有些一向喜欢耍大牌、出风头的明星只有为了票房为了赚钱,才肯放下身段,低调行事,比如偶尔也会谦恭有加地配合媒体宣传;而嫌贫爱富、高门槛的豪华饭店老板只是为了盈利才不得不放下身段,向低端消费者敞开一道门缝……原本为了自己获得更多利益或满足自己的虚荣才肯勉强作秀低调,这是俗人们的处世哲学。

  而对满头白发的何泽慧而言,放下身段,低调做人却是她内心自然而然的选择。星云大师曾言,所谓放下身段,其实是“要将傲慢、骄�_、怨恨等不善的念头与不好的情绪,都要能放下”。不是吗?只有心底纯净的人,才能“放得下、提得起”;只有灵魂安放的人才能真正低调做人。

 

 

何泽慧(1914年3月5日―2011年6月20日)女,祖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系中国著名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的夫人。1946年起在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核化学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曾和钱三强等合作发现了铀核裂变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她领导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50年代成功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为开拓中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和中国的科教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何泽慧――为什么如此低调”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