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何氏三姐妹:享誉中国科学界

2016年12月03日
   

科苑“何氏三姐妹”,在新中国的固体物理学、高能物理学、原子物理学,以及植物学领域,为中国科学事业得发展做出了难能可贵得贡献,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里,永远镌刻在人民共和国科学园地的功勋柱上。

求学海外不辞遥

位于汾河岸畔得灵石县两渡村,是“何氏三姐妹”先祖世代居住的村落。据《何氏族谱》记载,自1759年以来,单是在清代,何氏家族就先后考取过15名进士,29名举人,22名贡生,65名监生,74名生员。

何氏三姐妹得父亲何澄,生于1880年,是山西留日学生中最早加入同盟会的成员之一。1907年,应保定陆军军官学堂之邀,何澄自日本返国,出任该校得军事教官之职。在这期间,他与在京为官的苏州籍革命志士王君九不期而遇,并结为至交。之后,经王君九介绍,何澄又与他的妹妹王季山结为百年之好。1910年,他们的长女何怡贞,便在北京得一所宅院中呱呱落地。1914年,何澄的第二个女儿何泽慧,又在这座古老的姑苏城出生了。1923年,何澄的三女儿何泽瑛出生。

1930年暑假,20岁的何怡贞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毕业。1931年夏,何怡贞乘坐美国一艘远洋轮,从上海港出发,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终于抵达美国本土,并顺利进入了蒙特霍里克学院物理化学系。

何怡贞刻苦、勤奋地埋头于书堆中,俨然忘记了时光之流逝何季节之变换。《钇的广谱线从可见光到紫外线的标定》,就是由这位中国女留学生于此时完成的。两年之后,何怡贞以优异成绩取得了化学硕士学位。接着,经校方推荐,进入密歇根大学继续深造。1937年,何怡贞又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她的美国博士生导师,亲自为她把那顶博士帽戴在头上。

1937年,何怡贞决定取到柏林回国,希望能顺便看望一下在那里留学的大妹妹何泽慧。就在何氏姐妹相逢之时,“卢沟桥事变”的炮声振聋发聩地传入她们的耳膜。何怡贞心情沉重地对泽慧说:“祖国仍在受难,同胞又在流血。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里在呆下去了。”泽慧说:“要回国咱们两就一同回吧。我虽不过是一个弱女子,靠着这点知识,总还可以为抗战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何怡贞摇摇头说:“不,你还没有完成学业,绝不能半退而废!等你毕业后再回国效力,也为时不晚。”为了说服妹妹,何怡贞又补充说:“人贵有爱国之心,只要有了这样一颗心,无论归国迟早,都不乏为国效力的机会。”

何怡贞依依不舍地告别何泽慧,登上了一艘开往远方的轮船。

跨国之恋一笺牵

就在何怡贞获得博士学位的前一年,她的大妹妹何泽慧,亦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踏上了赴德国留学的旅途。在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她选择了弹道物理学作为自己攻读的专业,考虑将来回国后能为祖国的富国强兵多做一点贡献。入学不久,才思敏捷的何泽慧,即发现并提出了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新方法。她的这一发现使她的德国老师大为惊讶,深感这位才思敏捷的中国留学生是一个可造就的才女。

1942年春,已于两年前毕业于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的何泽慧给时在巴黎留学的清华同窗钱三强寄去一封短信,求他给她在苏州的父母寄封信,告诉她在柏林的境况,免致二老挂记。

钱三强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耆宿钱玄同的儿子。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于何泽慧是同班同学,且对这位秀外慧中的全班惟一的女同学留有良好的印象。受父亲何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钱三强一向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对于何泽慧的嘱托自然看得比泰山还重。何泽慧再一次致信钱三强表示谢意。就这样,在鱼雁传书中,丘比特的神箭也把这两个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

1945年5月,31岁的何泽慧,收到了32岁的钱三强寄来的一封简短得求爱信。信是用德文写的,内容是:“经长期通信,我郑重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如蒙同意,请复信示知,我等你一同回国。”

泽慧用同样简短的方式,向这位清华同窗作了回笔,允诺了他结婚的请求。不过,她要求钱三强必须以书信的方式,将他们的决定告诉时在美国的大姐何怡贞何她的大姐夫、物理学家葛庭燧,以征求他们夫妇对他们决定的意见。钱三强对此哪敢怠慢,当即付之实施。

1946年4月8日,何泽慧与钱三强的婚礼在中国驻巴黎领事馆举行。

当时在巴黎的30多位中外友朋,出席了他们的婚礼和婚宴。两人结婚后,一同致力于科研事业,并在研究中有了不少的发现。他们先是用英国人保维尔新发明的核乳胶技术,在铀原子核受中子打击后所产生的300次裂变中,发现了仅有一次的原子三分裂现象;翌年,这对年轻的夫妇,又在显微镜下共同发现了铀的原子核在遭遇中子打击后所出现的难得一见的原子四分裂现象。

1947年,当著名原子物理学家约里奥在春天召开的国际原子物理学大会上,将这两位年轻的中国科学家的发现公布之后,立刻轰动了世界物理学界。

似箭归心恨归迟

旅居法国的何泽慧于她的丈夫钱三强,获悉中共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胜利得消息后,亦欣喜若狂,常常夜不能寐。夫妇俩把他们亟欲回国的想法悄悄告诉了导师的里奥先生,想征询一下对方的意见。想不到里奥先生却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如果我是你们得话,我也会做出与你们同样的选择!”

1948年5月2日,何泽慧抱着才出生6个月得女儿,与丈夫钱三强一起登上一艘开往远东的法国轮船,踏上返回祖国的旅途。

远在大洋彼岸的何怡贞何她的丈夫葛庭燧,亦为国内发生的惊人变化,欢欣鼓舞,喜不自禁。1949年初,他们即向美国政府提交了回国申请,但由于美国当局得无理阻扰,直到这一年11月份,他们才得以获准离境。

报国有心终有门

20世纪40年代末,何氏三姐妹仆仆风尘地相继从海外归来,聚首北京。

作为原子物理学家何高能物理学家的何泽慧与钱三强,受命筹建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当时,这个所谓的“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除了名称之外,几乎是一无所有。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仍从无到有一步步走向壮大。

到1955年,这个所已由初始时的5个人,发展到150人,何泽慧也被正式任命为这个所的副所长。而她的丈夫钱三强,这个终生致力于核武器研究得科学家,“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则被任命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为发展中国的国防科学运筹帷幄。

大姐何怡贞与丈夫葛庭燧自美国回国后,一直把在战争的废墟上创建新的科研基地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夫妇俩的足迹踏遍了北京、沈阳、合肥等城市的街头巷尾。中科院所属的各个研究所,也相继在他们的手中奠基落成。

何泽瑛自台湾归来后,先入协和学院生物系学习了两年,接着便进入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工作。之后,她又由上海生物研究所转入中科院南京植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即使是在她的丈夫、农学家刘浩章被错划为右派之后,她仍然没有放弃在种子学、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与著述。

作为杰出的女科学家,何氏三姐妹在我国科技战线所取得的成就,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真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何氏三姐妹:享誉中国科学界” 的相关文章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雷凡培:太空展示中国

      “长征二号 F火箭刚刚完成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而后它又发射了一位‘十大杰出青年’,并于今晚成功回落到地球,回落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在1月9日晚第13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上,随着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幽默风趣的话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雷凡...

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金怡濂

  2003年2月28日,又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国家主席江泽民亲手把第三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发给金怡濂院士。金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研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获此殊荣,不仅是对金怡濂本人半个世纪以来贡献与成绩的极大肯定,更是对整个巨型机战线的最高褒奖。...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

袁隆平院士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的籼型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