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

2019年01月18日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于敏被授予了中国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只要国家需要,于敏都欣然从命,并不断在新的领域取得突破。于敏说,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人生足矣!

时间回到50多年前。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作为核弹家族的一员,原子弹,中国有了。但是国际上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核武器都是指威力更大的氢弹,氢弹成为新中国核弹家族亟待补充的重要一员。当时正在中国近代物理所进行理论研究的于敏,接受了一项国家重任,在重重技术封锁的国际环境中,从零开始研制氢弹。

 

于敏:氢弹既有工程问题,又有技术问题,又有科学问题。是三者都有的一种尖端技术,所以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不懂的东西很多。国家需要我,我一定全力以赴。

于敏很快扎进去掌握了氢弹的相关知识。一年后,于敏根据上级指示调入核武器研究院,带领部分同事去上海出差,利用那里的计算机集中力量攻克氢弹原理。他带领大家选择出了三个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模型进行验证。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有一天就很有趣呢,他就说这个物理量不对了。我们去查了查没有错误啊,逻辑上、指令上有没有错误,查也没有错误。就这么追。最后发现了一个晶体管坏了,把这个晶体管一换全部这问题就解决了。

于敏洞察入微的能力对氢弹模型最终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测算,一个无可挑剔的运算结果出现了。这三个月,也成为中国氢弹史上最著名的“百日会战”,载入史册。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

于敏: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法国用了8年零6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成为世界上研制出氢弹速度最快的国家。

在于敏的床头,我们能看到他摆放整齐的各类专业书籍和他最爱看的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名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成为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于敏:我觉得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个淡泊名利就是自己完全遵守科学的规律,科学的这个态度,这个不会被物欲所惑,外面有什么物欲,不要被它所迷惑,不为权势所屈。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于敏:把微薄力量融入祖国强盛中” 的相关文章

杨振宁和我

    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须具有三种因素:(1)天才:学问方面,天才成分占得多。有无发明与创作是不止以得多少分数,几年毕业所能达成的。(2)努力:道德方面,努力成分占得多。每个人都有他所应做的事,做到尽善尽美就是成功。(3)命:事业方面,命或机会成分占得...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中国科学防疫第一人――伍连德

      上个世纪初年的1910年秋冬,一场来势凶猛的鼠疫袭击我国东北,三个多月时间即从边境小城满洲里传进关内,很快京师、济南、烟台都发生了疫情。时值清朝末年,国力衰微,不要说少医无药,就连地方官员中也很少有人具有起码的防疫常识。东北地区还有日、俄帝国主义势力割据,形势万分危急。此...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王涛:创业路上涛声依旧

      她用的办公桌只有不到1米宽,上面放着双黄连口服液和另外两个小药瓶。计算机靠的那面墙上,挂着一张江泽民总书记和她握手的照片。坐在办公桌前,抬头可以看到朱�F基总理和她亲切交谈时的合影。     靠自己对中国科技事业的贡献,她登上了中国科技奖励的最高一级,受到了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