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的生命意义

2019年04月09日
   

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中科院院士,其成就不亚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97年3月30日,“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的生命定格在这一刻。然而,他所开创的事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着―“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蒋新松说过:“生命总是有限的,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光和热,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只讲生命的质量,不求生命长短的数量,活着干,死了算!”在他看来,他生命的最大意义莫过于为祖国和科学献身。这就是他的追求。他说:“祖国和科学,我心中的依恋和追求。”

1977年,蒋新松在中科院自然科学规划大会上提出了发展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设想。在他和一批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被列入1978年至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1979年,蒋新松提出把“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应用”作为国家重点课题,并把“海人一号”水下机器人作为最初的攻坚目标。1985年12月,由蒋新松任总设计师的中国第一台水下机器人样机首航成功,1986年深潜成功。随后,我国首台“CR―01”6000米水下自治机器人研制成功,并于1995年夏天在太平洋海试成功,初步完成了我国实验区内太平洋洋底探测任务,为我国进一步开发海洋奠定了技术基础。

作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首席科学家,蒋新松卓有成效地指挥了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技术攻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CIMS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获得美国SME“大学领先奖”和“工业领先奖”。他对“863计划”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许多技术路线的建议和决策,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建议。他重视国外先进经验又不照搬,与众多从事“863计划”研究发展的专家一道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动化发展道路。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蒋新松开创的事业的基础上,又取得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龙一号”6000米水下无人无缆潜水器、旋翼无人机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以现场总线技术为代表的工业自动化技术研究取得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研究所牵头研发的工业无线网络技术成为国际标准;“新松公司”―这个以蒋新松院士名字命名的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科技企业。

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是专门生产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像机等水下观测设备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第一家正式落户蓝色硅谷核心区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公司紧盯国家战略、着眼市场实际需求,重视自主创新,注重产学研合作、国际链接,不断引进、整合各种高层次人才,对水下机器人技术进行渐进式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多功能微型水下机器人(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大数据库、服务层),实现水下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创新,实现了水下机器人的“上天”及物联网技术的“入海”,颠覆式创新了传统水产养殖模式。公司是典型的海洋+物联网产业,既研发生产出世界上最好的微型水下机器人,填补了世界的空白;又以“硬件+软件+服务”的商业模式,成为中国水产养殖云平台智慧解决方案提供商。

能在多大程度上占据机器人研发和制造的顶峰,取决于科技的力量。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蒋新松”为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为国家未来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不懈奋进。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蒋新松:“中国机器人之父”的生命意义”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李时珍上山采药

    明世宗即位四十几年,尽情享乐,但是他又担心自己一天天衰老下去,有朝一日死掉,快活日子就过不下去。于是,他就千方百计寻找一种长生不老的药方。  公元1556年,朝廷下令各地官吏推荐名医。当时封在武昌的楚王,把正在王府里的医生李时珍荐给太医院。李时珍是蕲州(今湖北蕲春,蕲音qí)...

沈 括

     沈括(1031―10 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其父沈周官至太常寺少卿,分司南京。21岁那年,父亲病故,按照规定,沈括承袭父荫,当了海州沭阳县主簿(县令助手)。和父亲相比,沈括不那么循规蹈距,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能有所作为。  在沭阳境内有条冰水河,因年久失修...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吴燕生和火箭一起“成长”

       今年40岁的中国火箭运载研究院院长吴燕生,是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并子承父业,青胜于蓝。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与火箭一起成长。  吴燕生与火箭的缘分,得从小谈起。  在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大院里出生长大的吴燕生年轻时本想离家远走高飞,回过头来却发现还...

喻名德:大漠酬志不言倦

          喻名德长期担负我国重大国防科研试验工程技术项目的研究、组织和指挥任务,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10余个奖项,1996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我军国防科研试验领域的知名专家。       搞了几十年核技术研究的喻名德又要彻底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