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94岁“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辞世:国家的需要,就是我责任

2019年06月03日
   

又一位为“两弹一星”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大家离我们而去。

今天(1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获悉,“两弹一星”功臣、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袁承业,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9日晚在上海与世长辞,享年94岁。

作为“中国萃取剂化学之父”,袁承业穷毕生精力,为中国的核事业和工业发展,全心倾注了智慧和精力。直到九十高龄,依他然在为我国战略资源――锂的提取、回收和利用,殚精竭虑。“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责任!”这是他一生的格言。得不到满分,他就要坚持重考

袁承业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小越镇。父亲袁开基毕业于金陵大学,是一名有机化学家。为儿子起名“承业”,就是希望他能够“子承父业”。

家里都是化学书籍,培养起了袁承业对化学的兴趣。战乱中,他随母亲逃难辗转川、桂、粤等省份,困难时只能摆地摊卖衣物。尽管度日艰难,但父母依然坚持让袁承业接受教育,他先后在七所中学、两个补习班读书。袁承业在学习上特别争强好胜,考试只要没有得到满分,就要坚持重考。

1948年,从国立药学专科学校(中国药科大学前身)毕业后,袁承业在上海人民制药一厂任技术员。1951年7月,他作为建国后首批公派留学生,赴莫斯科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当时,他一点俄语都不懂,在去莫斯科的火车上刚开始学字母。靠着一位苏联老太太每天辅导几个小时俄语,他开始了在苏联的学习和工作,并于1955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苏联科学副博士学位。

当年10月,袁承业学成回国,在化工部医药工业管理局任副总工程师,1956年9月调入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从此踏上了有机化学的科研人生路。

 

 

每一种萃取剂都来自生产一线的需求

 

袁承业先生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基础、着眼应用,在国家需要和科学探索之间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1959年,为了“两弹一星”等国防任务急切需要,他毅然从已取得良好进展的氨基酸与多肽合成药物研究改行,组建并领导核燃料萃取剂研究组,成功研制P-204、N-235和P-350等萃取剂,为中国原子能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著名核物理专家钱三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说:“提取铀的萃取剂研究,在当时是对国防建设起关键作用的,没有它,就提不出铀。”

袁承业因此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事业”的奖章与奖状,199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9年,作为中国科学院40名代表之一,袁承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的接见。

在完成国防科研任务后,袁承业又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系列新型实用的萃取剂,并得到广泛应用,其中11个品种的萃取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这些萃取剂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萃取剂工业的全部。

“很多萃取剂不是我们想出来的,也不是谁要求我们做的。而是生产实践提出这样的需求,我们才用自己的知识加以实现。”数年前,他回顾自己的科研生涯时说,稀土元素萃取中,有一个课题是将铌钽分离。由于这个过程不能碰玻璃,可实验室所有瓶瓶罐罐都是玻璃的,他们不得不先把所有玻璃仪器都换成塑料的。后来,由此研制成功的N503,不但成功萃取了铌钽,还为上海污水治理的“废水脱酚”作出了贡献。

 

 

国家的尊严和需求至高无上

 

幼年饱经战乱带来的颠沛流离,在袁承业心中,祖国的尊严和国家的需求至高无上。

上世纪80年代,袁承业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时,曾两次碰到会议主办方挂错国旗,他发现后,立刻向大会主席提出,要求更换成五星红旗。“这样的原则问题,一定是不能含糊的!”

生命不息,为国家发展奉献的心意不竭。即使已到耄耋之年,他仍然倾心关注科技前沿。中科院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院士告诉记者,钍基核能锂同位素分离、青海盐湖锂资源,这些关乎国家战略需求的课题,一直受到袁先生的关注。十几年前,他就提出,要注重锂资源的回收利用,珍惜这一战略资源,果然在今天成为科研和产业的热点。

中科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胡金波说,自己在承担锂同位素分离项目时,经常请教袁先生,他把自己多年工作积累所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年轻的研究人员。

他常对青年科学家说:“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研究的,但个人兴趣必须服从国家的需要。”他以钢铁英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激励年轻人:“作为科学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应该问问自己,我这一辈子为国家做了哪些有用的贡献。”

胡金波说,袁先生为这些国家重大项目付出了很多心血,却连名字都坚持不出现在项目书中,如此不计名利、一心为国的精神,为科研后辈在面对社会纷繁芜杂的影响时,升起了一盏指路明灯,“他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94岁“两弹一星”功臣袁承业辞世:国家的需要,就是我责任”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