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学习李德威,无私贡献谱写青春华章

2019年09月16日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9月15日中午,在武昌一居民小区,30多名地质学界专家学者和学生拥挤在恩师李德威教授灵位前,重温李德威生前留下的这10个字,心潮起伏,情难自已。“他是少有的为了单纯的科学梦想而勇于探索的人。”李德威的导师、构造专家杨巍然教授说。(9月16日荆楚网)

李德威32岁被破格提升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提出“层流构造假说”,被誉为挑战“板块构造假说”的第一人。在不能言语的弥留之际,躺在ICU(重症监护室)病床上的他还借来护士的笔颤抖着写下了“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10个大字。以澎湃生命搏击、以开拓创新追梦,李德威的感人事迹就如同一把熊熊燃烧的精神火炬,点亮奋斗者心中的梦想,指引着人们逐梦前行。

爱岗敬业。敬事而信,敬业乐群。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其看似平凡实则伟大。9月9日,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10多名学生在李老师病房开了“组会”。当时李老师说话已很吃力,但还是一对一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指导。把岗位看作体现人生价值的哨位,重病之际不忘教育学生,李德威教授这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很多人们。

勇于创新。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科研教学中,李德威不知疲倦地求索,谱写了一串串创新乐符。2017年至2018年,李德威就根据其创新干热岩系统理论,锁定了琼北地区作为干热岩重点勘查区,设计实施了一口干热岩开发实验井。既为海南干热岩发电及综合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干热岩勘查、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思路。

无私贡献。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这是李德威的人生信条。汶川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奔赴灾区开展调查工作。在灾区调查过程中,李德威教授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辛劳与时间赛跑。他自筹经费开始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还积极地向社会公众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李德威的事迹再次鞭策着我们,要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这个宏伟目标,需要汇聚来自各行各业、各种岗位无数普通人的智慧和力量。在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当今时代,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追思李德威教授,我们最好的行动就是奋进实干。像李德威那样,既胸怀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辛勤耕耘,从自己做起,把本职做好,人生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美好的梦想才能变为现实。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学习李德威,无私贡献谱写青春华章”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两弹”之星郭永怀

    1999年9 月18日,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饱含激情地说:“他们的英名和功绩,将永远与‘两弹一星’事业的丰功伟绩融为一体,记载在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上。”同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决定,对23位“两弹一星功勋”予以表彰。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

    捕风捉影难矣,捕捉以每小时4000公里速度运动的原子更难。然而,有位华人能耐大,他制服了原子,也因此捧走了 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桂冠。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有座很不起眼的小楼,便是这样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一生追求科学美――记自然科学奖获得者蒋锡夔

      连续多年空缺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终于在2002年度的评选中产生了。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蒋锡夔院士带领的课题组,经过20年的研究,获得了中国基础科研的这一最高荣誉。   绞尽脑汁做解释   蒋院士他们获奖的项目名称为“物理有机化学前沿领域的两个重要方面--有机分...

田捷:虚拟世界 实塑人生

    华佗再世可免灭顶之灾     1994年,田捷受美国宾州大学的邀请与资助,在该校医学图像处理中心做博士后研究,课题是二维切片的三维转换。该校曾创造了两个第一:研制生产了第一台计算机,在综合院校设置医学院的第一家。田捷说:“正因为这两个第一,使他很早就在思考,理论知识如何实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