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英雄 > 科学家 > 正文内容

陈星弼:以科学服务人类,是我此生不倦的追求

2020年01月22日
   

“陈老师治学严谨,热爱学生,讲课循循善诱,几十年过去了仍历历在目。”“在那些考研的时光里,那个年过八旬还每日去实验室的身影成为自己坚持下去的动力。”“先生桃李芬芳满天下,祖国半导体的发展离不开您的努力,吾辈当自强。”……

12月4日晚,电子科大发布讣告:国际著名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微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九三学社社员,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陈星弼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4日17时10分在成都逝世,享年89岁。随后,网上跟帖无数,纷纷表达对陈星弼院士的缅怀和追思。

一位电子科大校友回忆说,在学校时,经常碰到陈星弼院士在散步,但从来不会主动与他打招呼,因为他说过,他习惯走路思考,不要打断他。而现在,一边散步一边思考问题的陈星弼院士走了,他的名言却始终激励着后来人:“能够在短短的人生中,以科学服务人类,这就是我此生不倦的追求。”

如他自己所言,陈星弼的一生,正是以科学服务人类的一生。他的超结发明专利打破了传统“硅极限”,被国际学术界誉为“高压功率器件新的里程碑”。该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并实现产业化,其延伸产品惠及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功率半导体是以功率处理为核心的半导体,与之对应的是更为大众所熟知的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信息半导体。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中,信息半导体是这些产品的“大脑”和“神经”,负责感知、运算、操纵等,实现电子产品的设计功能;而功率半导体则是这些产品的“心脏”和“血脉”,负责将电能以不同的电压、电流、频率等合适的参数传输给传感器、摄像头等用电终端。

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功率器件在多数情形下是用作一种开关,性能上一般要求耐高压、导通时电流密度大、导通时器件上压降低、开关速度高、驱动功率小。在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功率器件的发展遇到了著名的“硅极限”瓶颈,功率器件的性能提升陷入困境。陈星弼的发明突破了这个瓶颈,使功率器件的性能得到全面突破性提高。

1998年,西门子公司用陈星弼发明的方法,制作成新的功率器件,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被认为是近二十年来功率器件的一个新里程碑。“还有其他公司在那段时间都来和我联系过,这些大公司机制先进、实力雄厚、条件充足,制造这种器件的能力远高于我们。”陈星弼说。

当时中国没有实验条件,但陈星弼非常清楚该发明的价值,于是他申请了中国专利,也申请了美国专利。他没有将技术藏起来,而是尽快转化、服务社会。如今,他的美国专利,已被国际专利引用超过550次,并授权给国际主流半导体公司,惠及全世界。

2008年,陈星弼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电能,都是经过半导体功率器件变换其形式而应用的,功率器件的年销售额仅次于集成电路。陈星弼的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并实现产业化后,截至目前,超结器件在全球的年市场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

因对我国和全世界功率半导体产业的突出贡献,陈星弼于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5年5月获得IEEE ISPSD大会颁发的最高荣誉“国际功率半导体先驱奖”,成为亚太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2018年,他入选IEEE ISPSD首届名人堂,成为首位入选名人堂的华人科学家。

陈星弼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远不止于此。他是我国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路人和集大成者,一生发表超过200篇学术论文,获得中美等国专利授权40余项。

陈星弼更是一名好老师,他在上讲台前总是将教案熟悉到极致,所有理论体系、知识案例都在他的脑海里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走上讲台,只需几张卡片,课程内容就像水流一样涓涓不息地淌出来。

直至耄耋之年,陈星弼依然坚持亲自指导研究生、博士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他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能背诵《兰亭集序》《前出师表》和《岳阳楼记》,不仅学习古文经典,更要领会其中的家国情怀。在战火中长大、1980年首次赴美参会时发现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人的陈星弼,不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也希望更多同学能投身科学事业:“真正有献身精神的人,才是科研发展的脊梁。”

版权声明:賾者网(国籍.中国)网站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陈星弼:以科学服务人类,是我此生不倦的追求” 的相关文章

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

钱三强与何泽慧原子世界的科学家伴侣

    清华园的同班同学   1932年,旧中国的高校首次实行全国统考,清华大学物理系招生50余人,其中女生只有3人。原籍山西,在江苏苏州长大的何泽慧是班中年纪最小的女生。在这个班里,有一位出生在浙江绍兴,在北京长大的男生叫钱三强。根据学校餐厅用餐男女生搭配编席的规定,钱三...

徐克俊:航天路上架桥人

      2003年10月15日下午,“神舟”五号正在地球轨道上作第五圈飞行,徐克俊离开欣喜的人群,满腹心事地乘车向北驶去。汽车停在东风烈士陵园大门前,徐克俊把军帽留在车上,独自一人走在前面,步履匆匆却并不坚实,甚至有些摇摆,毕竟年龄直奔六旬且40个小时未曾合眼了。司机紧随在他的身...

真诚真情真本领――韩济生院士的“三为”人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人们常常用这句话形容老骥伏枥者,但是通过采访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理学教授韩济生,我更感到韩院士“希望在自己的余生为社会多做些事情”的平凡话语透着更多的真诚真情真本领。   为师  每年的盛夏,都是研究生答辩比较集中的季节...

李方华:一生一世物理情

    物理的魅力,曾经牵动着一个17岁小姑娘的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方华步入了这一由男性主宰的世界……     李方华从不奢望八小时外的潇洒,站在家庭生活与科学研究的十字路口,她硬是探究了一套自己的“简单哲学”……   2003年2月27日,儒雅气息十足的李方华...

路甬祥: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

    在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上,全国人大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应邀作了题为“科技创新与小康社会”的大会主题报告,全文如下: 一、时代与形势 客观、科学和全面地认识和判断形势,是明确发展战略、目标和方向的基础。纵观当今世界,正...